莫名其妙的工作頭銜讓人一頭霧水

  • 加裏·庫珀,曼徹斯特大學
  • (Cary Cooper)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古怪的職位名稱並不新鮮。谷歌曾在2010年左右聘請了一位"月球探測器隊長"(Captain of Moonshots)。埃斯特羅·泰勒(Astro Teller)目前擔任這一職位,負責研發業務。如果是在其他企業,他做的就是"研發主管"。

事實上,採取這種方式的不光是身處西大荒時代的科技行業。華爾街巨擘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Berkshire Hathaway)也在2006年之前就設立了"混亂總監"(Director of Chaos)。此人負責為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這家著名的公司組織年度投資者大會。除了大型企業之外,三明治連鎖店賽百味(Subway)櫃台後面將橄欖粒塞進法國長棍麵包裏的人工作職稱是"三明治藝術家"(sandwich artist)。

晦澀難懂的工作頭銜已經成了行業頂尖企業的一大怪癖。他們希望借此傳遞自己獨特的文化。事實上,只要環境得當,這種方式並無不妥。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

聽起來很像是一部爛電影的片名,但"埃斯特羅·泰勒:月球探測器隊長"其實是一個真的人名和真的工作職稱(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例如,我們都會原諒許願基金會(Make-A-Wish Foundation)的做法。這是一家專門幫助身患絶症的孩子實現夢想的慈善組織,他們有時會允許員工自主挑選頭銜。公關經理是"魔法信使"(Magic Messenger),而首席執行官則是"希望教母"(Fairy Godmother of Wishes)。這些頭銜都會與傳統頭銜排列在一起,而且只在恰當的環境中使用。

此外還有其他好處。《管理學會期刊》(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的一項研究發現,這些"自我反省"的職位頭銜可以降低持有者的壓力。

搖滾明星

但很多效仿谷歌或許願基金會做法的企業卻不具備他們那種文化傳遞能力,而正是這種文化為這些頭銜賦予了獨特的背景。沒有了這些文化作為框架,人們就會感到一頭霧水。

儘管很喜歡與眾不同的頭銜,但谷歌其實對此有著很深的理解。他們對外展示的職位頁面上充斥著"軟件工程師"和"財務規劃經理"這樣的傳統頭銜。

谷歌和許願基金會可以給員工起個古怪的頭銜,但如果是其他公司採用鮮為人知或難以理解的頭銜,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所以,當一家寵物用品公司把人力資源管理員或辦公室文員稱作"時間忍者"(time ninja)時,我們就會問問為什麼這麼叫?

美國薪酬諮詢公司Pearl & Meyer的一份研究表明,約有8%的公司表示,他們不會使用頭銜來"確定員工的職責"。如果具體到英國,這就意味著有超過10萬人因為各種原因使用了無法闡述自己職責的頭銜。

圖像來源,Alamy

圖像加註文字,

"時間忍者"或許比"人力資源管理員"更時髦,但卻會對潛在招聘形成障礙(圖片來源:Alamy)

我們對此感同身受。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像"營銷經理"這種通俗易懂的頭銜已經屈指可數。現在出現了很多融合了眾多技能的通用頭銜。但問題在於,不可思議的頭銜會引發很多問題。

招聘網站Indeed.com認為,在"數據庫"或"編碼"等描述性詞匯後面加上"忍者"、"搖滾明星"、"大師"等毫無意義的後綴,會讓人感覺疏遠——儘管這麼做對於熟悉內情的人來說並無不妥。此舉還有可能令高智商的專業人士趨向於幼兒化,效果類似於在辦公室裏擺放吊牀和滑梯。

根據Indeed.com的研究,他們網站的搜索請求顯示,人們都會搜索與自己的技能匹配的職位,而不會匹配自己的價值。所以,除非一個頭銜至少能夠傳遞與職位有關的一些細節信息,否則只會對招聘活動產生負面影響。

難以置信

即便是傳統的職位頭銜也會令人困惑。截至2017年6月,包括Sky、Ovo Energy和美國運通等大企業在內的數千家公司,都在招聘啟事中列出了"敏捷教練"(scrum master)這個職位——這其實是個軟件開發職位,職責類似於項目經理。

然而,我參與的一項針對1,000名英國成年人進行的全國性調查顯示,75%的英國成年人以為"敏捷教練"只是個虛構的職位,或者不知道它的真實含義。這項研究發現,一些較為流行的科技頭銜不僅難以被外人理解,其本身的意義也確實"難以置信"。

事實上,多數參與這項研究的人都很難區分真實的科技行業職位頭銜,與研究團隊虛構的頭銜——其中有些來自於電腦遊戲的角色。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

"敏捷教練"的招聘啟事可能令求職者感到困惑,尤其是當他們是橄欖球謎的時候(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雲大師》(Cloud Master)是世嘉(Sega)的一款Master System遊戲,很多人認為它比"敏捷教練"、"增長黑客"(growth hacker)和"滿堆棧開發者"(full stack developer)更像真實的職位——但實際上,後面三個都是真實的高薪職位。如果多數人都難以把傳統的高技術職位與電腦遊戲角色區分開來,表明這確實難以理解。

雖然把這種怪異頭銜印在名片上很吸引眼球,但卻會給招聘人員和整個行業帶來問題。如果應聘者無法通過職位頭銜了解工作內容,我們還能埋怨他們不感興趣嗎?

這對應聘者不利,也對整個行業不利。

"不熟悉情況"已經成為人們進入最熱門行業,或者在其中得到晉升的關鍵障礙。鞋的顏色仍會成為你在金融行業的制約因素,而對那些堅持認為只有名牌大學的畢業生才能在科技行業如魚得水的人來說,從編程學院畢業後就想進入這個行業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

令人費解的頭銜體現了精英人士的矯揉造作。如果說熱門行業應該減少些什麼東西,那肯定非此莫屬。

訪問 BBC Capital 閲讀 英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