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驚悚片《摧毀者》:一齣深刻的悲劇還是一部爛大街的犯罪電影
- 尼古拉斯·巴伯
- Nicholas Barber

圖像來源,Annapurna Pictures
庫薩馬(Karyn Kusama)指導的警匪驚悚片《摧毀者》(Destroyer,又名《無間煉獄》) 以洛杉磯為背景,壓抑灰暗。好萊塢最以魅力和優雅著稱的超級明星基德曼(Nicole Kidman)展示了自己可以多麼黯淡粗野,注定會讓大家記住此片。基德曼扮演洛杉磯警探艾琳·貝爾(Erin Bell),名字像是迪士尼人物,但實際上完全相反。
她骨瘦如柴,酗酒成性,不是睡在酒吧就是自己車裏。她皮膚幹癟,長著雀斑,嘴唇幹裂,掛著眼袋,一頭灰白頭髮,梳子一靠近就可能被吞噬。每當她拖著腳步走向同事,他們就會低聲罵著轉身走開,主要因為她是一個麻煩的累贅,但你會覺得也是因為她黑色皮夾克上的臭味。
基德曼在這個角色中拋下浮華,令人印象深刻,但影片真正大膽的地方不在於艾琳的樣子有多糟糕,而是她的行為。她疏遠同事,並且暴打線人,這通常是好萊塢電影中油嘴滑舌的叛徒乾的事。艾琳是個冷酷的反英雄,更是一個燙手山芋。
她毀了與前夫(麥克納裏[Scoot McNairy]飾)和十幾歲女兒謝爾比(Shelby,佩蒂約翰[Jade Pettyjohn]飾)的關係,與工作搭檔(安德森[Shamier Anderson]飾)也好不到哪裏去。她的工作能力差強人意,當警察似乎不是出於對正義或哪怕是對復仇的渴望,而是近乎瘋狂的絶望。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基德曼在片中扮演洛杉磯警探艾琳·貝爾。
男明星扮演這樣一個無可救藥的角色都很勇敢,女星來演則幾乎史無前例。《摧毀者》不像拉姆塞(Lynne Ramsay)指導的《你從未在此》(You Were Never Really Here)那樣激進,但兩部電影都採用了動作片的原型——特立獨行的警察以及從士兵變成僱傭兵的人,並審視了他們會有多悲慘。
艾琳飽受折磨是因為大約20年前,她執行一項秘密任務時出了災難性的問題。她和一名聯邦調查局特工(斯坦[Sebastian Stan]飾)被指派潛入一個搶劫銀行的卑劣犯罪團伙,主腦是和連環殺人犯曼森(Charles Manson)一樣的虐待狂塞拉斯(Silas,凱貝爾[Toby Kebbell]飾)。她沒能將塞拉斯繩之以法,他消失了,但是一天晚上,艾琳在一個案件死者的脖子上發現了一個紋身,這是塞拉斯一位隨從的標誌。過了這麼久,如果她能找到宿敵,可能會獲得救贖。這位死者看起來比她健康,她的救贖似乎永遠都得不到。
艾琳接連給塞拉斯卑鄙的同伙們製造麻煩(包括一個富有且虛情假意的律師,惠特福德[Bradley Whitford]飾),影片在當前的調查和此前多舛的臥底工作之間切換,只用一部電影的價錢就能看到兩種風格的基德曼:現在的她看上去病入膏肓,而過去則是一個面帶稚氣的警界新人,如果沒進警校可能已經做了模特。假髮和化妝讓人分心:你會驚訝於基德曼的容貌竟然隱藏得如此之好,因此很難把注意力集中在她出色的表演上。如果觀眾對誇張的假髮特別在意,那也會對凱貝爾的造型感到不滿,他打扮得像是搖滾歌星莫里森(Jim Morrison)要去過萬聖節。
影片部分場景象開化妝舞會,但大多數都凸顯了故事的本質——骯髒和齷齪。洛杉磯猶如地獄,是個快要被自然吞噬被烈日摧毀的文明。影片進行到一半時,雙方發生了激烈的槍戰,一些特寫的暴力鏡頭會讓觀眾不寒而栗。庫薩馬的突破之作是由羅德里格斯(Michelle Rodriguez)主演的拳擊片《女生出拳》(Girlfight),但與艾琳在《摧毀者》中施展和遭受的拳打腳踢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電影倒不是一味地追求冷酷。劇本出自海伊(Phil Hay)和曼弗雷迪(Matt Manfredi)之手,開頭很空洞,情節也不完整,但之後不斷出現令人揪心的轉折,對艾琳過去的回顧也很吸引人。劇本的巧妙之處在於,它讓你看到艾琳是個做過可怕事情的可怕的人,但她越卑鄙,你就越關心她。
《摧毀者》仍然是一部爛大街的犯罪電影,並不是一齣深刻的悲劇,與20世紀90年代中期出現在《落水狗》(Reservoir Dogs)和《盜火線》(Heat)之後的獨立新黑色電影並無太大不同。但它對女主人公的處理於冷漠中又富有同情心,意外感人。它令觀眾思考,片名中的摧毀者究竟指誰。是毀了自己和別人生活的艾琳嗎?是猶如惡魔的塞拉斯嗎?又或者是時間本身——即使它在艾琳臉上留下的傷痕更明顯,但它折磨著所有人。
★★★★
評分:四星
請訪問 BBC Culture 閲讀英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