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裝公司焚燒衣服的傳統怎樣才能改變
- 克里斯·巴拉尼克
- Chris Baraniuk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品牌方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因為他們必須保持這樣的觀念:自己的產品都是耗費大量時間和成本做的,得賣個好價錢才行。
你有沒有想像過,一家時裝公司需要定期燒燬價值數百萬英鎊的產品,海量庫存瞬間化為烏有。
這聽起來非常瘋狂,但對於全球服裝製造業大佬們來說卻是習以為常的事。為什麼要這麼做?因為他們認為這是保持品牌價值最具成本效益的方式。
被燒掉的都是那些沒辦法以高價出售的衣服。時裝公司寧願把它們燒掉,也不願看到它們被低價拋售。
知名服裝公司博柏利(Burberry,也有譯為巴寶莉)最近也被發現在這麼做。 2017年,博柏利燒燬了價值2860萬英鎊的衣服——這一數字曾登上全球頭條新聞。直到2018年9月,在輿論壓力下,博柏利才宣佈停止燒燬衣服。
沒有人確切知道全球各大時裝公司每年有多少未售出的庫存會被付之一炬,但很多人都清楚這麼做的商業意義。品牌方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因為他們必須保持這樣的觀念:自己的產品都是耗費大量時間和成本做的,得賣個好價錢才行。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一些品牌的升級再造技術處於領先地位。
利茲大學設計學院的副教授辛哈(Pammi Sinha)解釋道:「不斷降價出售並不能解決問題的根源。」
但焚燒的後果非常糟糕。焚燒衣服勢必會把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排放到大氣中,從而加劇全球變暖。
英國議會委員會2月份發表的關於可持續發展和時尚產業的報告提到了焚燒對環境的各種影響。
報告指出:雖然通過焚燒庫存能使企業從滯銷的產品中得到些許恢復,但卻進一步排放危害人類健康的廢棄和空氣污染物,加深了產品對氣候的影響。
「焚燒由合成纖維製成的衣服可能會將塑料微纖維排放到大氣中。」報告說。
報告還建議政府禁止燃燒或傾倒未售出的庫存,盡可能重覆使用或回收。
辛哈分析稱,部分原因是時裝公司從成立之初起,就只生產和銷售服裝。大多數未售出庫存的唯一出路便是銷,整個服裝生產線正是以這個模型構建的。但這麼做肯定會導致浪費。佐治亞州立大學的納皮爾(Elizabeth Napier)說,全球每年生產1000億件服裝,產生了9200萬噸廢品。
但也有辦法改變這種情況。如果時裝公司設置一個專門負責回收未出售庫存的部門,再在拆分之後重新設計成新產品,輸送到市場上呢?
辛哈解釋說:「大型奢侈品牌的聲譽主要依賴於設計,他們完全可以為此安排一個專門的設計和製作團隊。」
這麼做不僅需要一些投資,且為了證明這一大膽嘗試是值得的,公司必須確保重新再造的產品是受歡迎的,只有這樣服裝廢品問題才不是被簡單地踢掉,而是比簡單的焚燒或傾倒往前邁了一步。
一些品牌的升級再造技術處於領先地位——未出售的服裝被重新製作成受歡迎的新裝,包括重覆使用舊的工業面料和其他公司未售出的服裝。
洛杉磯的一家公司就是一個品牌升級再造的例子,這家公司利用「無用庫存」服裝並把這些材料重新用在自己的設計中。公司幾乎15%的織物改造均來自「無用庫存」。
可生物降解的面料也值得關注。如果衣服能得到更好的分解就可能不需要焚燒,也會吸引許多關心衣物影響環境的消費者。
然而,只有時尚巨頭們採取上述可持續發展策略才能取得明顯效果。時裝業的可持續發展不能只依靠初創品牌和定製品牌。這讓我們進一步了解時裝業可持續發展的另一個主要障礙。
歸根結底,我們面臨的其實是過度生產的問題。由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分析的世界銀行數據顯示,自2000年以來,服裝銷售額穩步上升,服裝使用率卻以相同的速度下降。這意味著每多售出一件T恤,它的使用率是20年前的一半。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全球每年生產1000億件服裝,其中 9200萬噸成了廢品。
辛哈說:「當前服裝市場必然是供過於求的,我們必須重新思考。」
納皮爾深表贊同。她說,時裝公司可以通過更好地預測市場趨勢避免燒掉這麼多衣服,理論上可以減少浪費。設計並製作經久耐穿的衣服也是一個重要的舉措。顧客當然也願意投資耐穿的服裝。
納皮爾說:「這會讓消費者購物感覺更好。」
她舉了巴塔哥尼亞(Patagonia)的例子,巴塔哥尼亞是注重服裝使用壽命的戶外品牌之一。
辛哈和納皮爾一致認為,只有通過時裝公司重覆使用和回收材料,才能終結對未售庫存的焚燒。大規模生產服裝的方式也必須改變。
更加重要的是,這些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品牌只會跟著市場走,如果公眾真的重視保護環境,那麼他們就必須明確想要生產可持續的服裝。
納皮爾說:「消費者如果沒有這個需求,時裝業的現狀就不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