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比较中日韩经济崛起轨迹

街景
图像加注文字,

中国经济增长不平衡被解读为是城镇化和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的结果。

《金融时报》网观点栏目发表文章,把中国经济的不平衡增长与日本、韩国经济腾飞的轨迹相比,分析异同,得出结论:中国经济的关注点应该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对中国发展的远景至关重要。

文章说,中国增长故事中投资和消费失衡,需要从投资驱动模式向消费驱动模式转型,这是评论人士对中国经济最多关注的问题之一;但是,增长失衡是城镇化和工业化的结果,是从劳动力密集而生产率较低的农业经济向资本密集而生产率较高的制造、服务业主导经济转型的结果,因此对中国和新兴经济体的长远发展来说是个好迹象。

对比亚洲和拉美新兴经济体的发展轨迹,可以发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决定新兴经济这条鲤鱼能否跳过龙门,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成功的例子包括日本、韩国、台湾和新加坡;其它“鲤鱼”要么尚未抵达龙门,要么陷入了所谓“中等收入陷阱”,依赖廉价劳动力和/或自然资源驱动增长,生产率难以提高,在恶性循环中难以自拔。

文章指出,对比中日韩发展轨迹可以发现,三条曲线走势非常相似,经济崛起后投资在GDP中占比仍连续30年保持增长;目前的中国正如当年的日韩。

而且,中国家庭开支的走势恰似韩国曲线:在经济高速增长30年后家庭开支均增了10倍。

只是最近几年,中国曲线开始脱离日、韩曲线,投资继续上升,超过了其他国家的峰值;而这,文章认为,表明中国的不平衡增长期可能正接近尾声,随后,和其他“小龙”一样,开始调整结构。

文章指出,中日韩三国的主要差别在于,经过30多年高速增长之后,中国仍然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劳动生产率仍然较低;高增长只是在最近10年才开始转化成生产率的提高。

日本1970年代开始调整经济模式时,生产率接近当时美国生产率的60%,韩国1990年代开始调整期时,生产率达到美国的50%,而中国劳动生产率提升速度明显放缓时,生产率还不及美国的20%。

文章摘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论文建议说,中国或许应该把投资占GDP的百分比减少10个百分点,同时推进改革以提高生产率和效率;经验表明这是任何国家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文章总结说,中国最近几年可能投资过度,但大趋势仍未脱离其他“小龙”的轨迹,而经济评论人士或许应该转换视角,更多关注和谈论中国的生产率增长。

中国要追赶发达国家的生产率水平,前方路漫漫。

(编译:郱书 / 责编:顾垠)

网友如有评论,请用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