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梵关系或有实质进展 台梵70年来艰辛历程回顾

  • 郑仲岚
  • BBC中文台湾特约记者
罗马教皇

图像来源,EPA

图像加注文字,

意大利媒体再度报导,指称中梵极可能在三月就"主教任命"达成共识,台湾当局表示"此事不涉及政治"。

刚进入农历新年不久,台湾位于欧洲唯一的邦交国梵蒂冈,就再度传出3月将与中国签署有关“主教任命”协议文件。

台湾中央社引用意大利媒体《米兰晚邮报》指出,中梵两国已就签署主教协议一事达成共识。报导甚至说,梵蒂冈有意未来将中华民国(台湾)大使馆迁往意大利中部的马耳他骑士团,或新成立台湾“文化对口机构”。一切可望在3月全国人大会议后定案。

消息传回台湾,台湾外交部19日晚间发表声明重申,梵蒂冈与中国的议题仅止于“教务”而非“政治”层面。外交部并说,梵蒂冈始终是台湾在人道慈善上不可或缺的伙伴。

每隔一段时间,中梵建交就宛如“狼来了”般让台湾外交微现波澜。现任天主教台湾地区主教团主席、台北区总主教洪山川,日前接受BBC中文访问时认为,梵中双方虽就"主教任命"达成共识,但尚不构成所谓“外交缔结条件”。

天主教台湾地区主教团主席洪山川认为,梵蒂冈的外交是种“价值观”的邦交,要有正义、和平与人权。

图像来源,Bishop John Hung

图像加注文字,

天主教台湾地区主教团主席洪山川认为,梵蒂冈的外交是种“价值观”的邦交,要有正义、和平与人权。

“从以前开始,梵蒂冈的外交就不是金钱价值构成,而是种‘包裹式’理念”。洪山川解释,这个“包裹”是内涵正义、和平与人权价值,而这些“大陆都没有”。他无奈说,“中梵恐建交”这话题不是讲一两年,而是讲70多年了。

梵蒂冈与共产国家的建交,常因为价值观不同有所冲突。洪山川就举例越南,虽然梵方与越南达成主教任命的共识,但是两边终究没有缔结邦交。

“教宗如果未来可以访问中国大陆,在几十万人前演讲,他一定会阐述民主、自由与民权价值。但这些大陆会允许吗?”对于中梵真正建交,洪山川评估目前尚无客观条件。

位于台北市区内的教廷大使馆。从1971年起,梵方改为代办来台办理事务。

图像来源,BBC Chinese

图像加注文字,

位于台北市区内的教廷大使馆。从1971年起,梵方改为代办来台办理事务。

中华民国(台湾)与梵蒂冈两国建交70余年,最早可追溯至1942年中华民国还在大陆时期。1945年后,共产党与国民党陷入内战。屡屡出现共产党迫害天主教会事件,不少中国神父转向寻求国际支持。1949年共产党成立新中国,大批天主教人士撤离大陆。

比利时鲁汶大学南怀仁研究中心研究员陈聪铭表示,中华民国与梵蒂冈的邦交曾面临多个艰困期,1949年中共建政即首当其冲:“当年梵蒂冈驻华公使总主教黎培理,在国民政府撤退到台湾后,依旧待在南京。一度希望能与毛泽东政府对话”。

已迁台的国民政府也担忧黎培理会想与共,产党合作,不断写信请他迁台。然而就在随后韩战爆发,共产党大打抗美援朝旗帜,大陆神职人员与教友们纷纷遭到迫害。最终,黎培理于1951年被中共驱逐、经香港撤来到台湾。

虽然根据文献记载,台湾早在17世纪西班牙统治时期即有天主教传入,1859年起正式在台开始传教,在台传教士与教友仍不多。但是1949年,因共产党迫害而随国民党来台的中国与外国籍神父,却也提供二战后天主教传播相当大的力量。

洪山川依旧清楚记得小时候,在街上常常可见许多外籍神父在街上传教。后来才知道,他们都是大陆“沦陷”时,随着国民党撤退来台的神职人员。

纵使跟随着国民政府来台,但洪山川说,天主教神职人员本来就是到处都可为家。换了场所后,依旧相当恪守本分传教义。洪山川正是在1962年就读高雄海事工专时,跟着同学潜移默化下,听了一年弥撒后正式受洗。

2008年,洪山川前往梵蒂冈与时任教宗本笃十六世会面

图像来源,Bishop John Hung

图像加注文字,

2008年,洪山川前往梵蒂冈与时任教宗本笃十六世会面

1959年时,蒋介石单方面将中华民国驻教廷的公使馆升成大使馆。陈聪铭说:“当时梵蒂冈已经顾虑到中共政权反应,并没有即刻跟进。后来的梵蒂冈驻台湾大使高理耀,与中华民国政府关系良好,梵方1966年12月24日正式将公使升格大使馆”。

1971年,中华民国正式退出联合国,从此梵蒂冈大使被调回罗马。陈聪铭分析,中华民国与梵蒂冈两边邦交真正对等的时期,大致上就分1946-1949年、1952至1959年公使馆期,与1966年至1971年双方互派大使时期。

“1971年退出联合国后梵蒂冈就召回大使,由一个馆务人员主持馆物。直到1972年8月起,才真正派了一个代办来台”。陈聪铭认为,虽然两国有几段不对等时期,但梵蒂冈对台湾教会依旧相当关心,双方至今互动依旧很好。

1975年蒋介石过世,台梵一度因为梵方未帕特使参与国葬问题引发台湾主教抗议

图像来源,CNA

图像加注文字,

1975年蒋介石过世,台梵一度因为梵方未帕特使参与国葬问题引发台湾主教抗议

然而,台梵两边70年代中期一度再有紧张。当1975年蒋介石过世,面对“民族伟人”逝世,教廷当初却只有在国葬后派代办致意,一度引发台籍主教抗议。

陈聪铭说:“蒋介石一生对天主教都很宽容,当梵蒂冈未派人参加国葬时,很多主教确实不满梵蒂冈的处理方式”。多位主教联署抗议下,最后梵蒂冈派了一位特使前来台湾解释并向蒋介石谒陵,台湾主教们的不满才得以抚平。

之后的40多年,台梵双方并无太大波澜,然而天主教近年在台的能见度,确实较过往略低:“台湾教徒人数从30万衰退到22万左右。加上台湾天主教的人才变少,台湾整体经济发展愈不好,国力与地位,这对梵蒂冈外交比重都有影响”。

言下之意,大陆近几年经济发展与国际政治影响力,让梵蒂冈在比重上有所斟酌。“就好像是跷跷板,一边高一边就会低。大陆教会发展比较抢眼,教徒渐多,神职人员较年轻,优秀人才辈出,自然就拿走目光”。陈聪铭评估一但中梵建交,梵蒂冈现阶段先派“宗座代表”是有其可能,但一切都是很难说,仍须视局势变化而定。

洪山川认为,梵蒂冈不是跟大陆谈贸易,价值观是不会妥协的。台湾的天主教未来,只要持续专注在奉献、助人、偏乡服务与医疗即可,“传教士是看别人利益,必要时命都可以不要,是不分族群帮忙的,这是我们的工作”,洪山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