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谈中国:人伦意识淡薄,年轻人戴上了道德的“枷锁”

年轻人间的新思潮:想完整的递交道德层面的答卷,首先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
记者在街头采访大家对于“不常回家看望老人属于违法”持什么观点,本来笑呵呵的大爷情绪突然失控,咆哮着“不回家看我们违什么法?30岁了还不结婚才违法,该判刑!” (京华网7月11日)
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常回家看看”精神赡养列入法律后,各方舆论便像千层涟漪般泛泛而起。有人站出来为年轻人说话,外出打工生存压力颇大,不是不愿看老人,是心有力而力不足。也有人为留守老人谋不平,盼星星盼月亮把孩子拉扯成人,孩子翅膀硬了就飞走了,留下老人茕茕孑立。在我国传统的人伦思想中,不善老已是罪孽深重,如今,采访中的大爷一一语中的,又道出了现代年轻人“无后”之大过。
百善孝为先,而不孝有三,无后又为大。新修订的法律在司法力量上强硬的鞭策起了年轻人,而社会的舆论又以无形的“枷锁”束缚了年轻人。年轻人常常感叹压力大,殊不知真真给他们压力的就是年轻人们只顾完成物质追求时罔顾的人伦履历。
中国传统思想与西方人性关怀都秉承了良好的人伦意识,即善待老人与爱护幼子。如今,中国现阶段的年轻人面对的生存竞争压力巨大,在复杂的社会沉浮,年轻人的思想观念也就被磨得更加锋利。衣食住行,房子车子,物质的平庸让大多数年轻人笃定决心奋发图强,不求出人头地,至少生活无忧。于是,年轻人之间兴起了这样的思潮:想完整的递交道德层面的答卷,首先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
站在残酷现实的立场,年轻人们的思考无可厚非,但“树欲止而风不静,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老话,则给这种虚假的现实狠狠泼了一番冷水。另一方面,以新闻采访中大爷为代表的长辈们亦更赤裸的给年轻人们上了一课。在很多老人心中,新的生命才是最重要,孩子代表着未来与希望,子孙不来,希望不达。
年轻人叫苦连天,老年人捶胸顿足,这都是代与代之间的“时差效应”,而左右这个“时差”的就是其观念上的相悖。社会上习惯批判年轻人的浮躁与无情,其实年轻人背后也有很多的泪水与辛酸。金钱确实可以为幸福提供保障,但金钱绝不是通往幸福的唯一出路。注重人伦思想或许应该在我国的今后的教育中有所体现。
本文不代表BBC的立场和观点。网友如要发表评论,请使用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