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谈中国:汽车限购为啥破解不了城市拥堵“魔咒”?
- 童克震
- 中国网友

不管是限行也好,还是限购也罢,都是权宜之计,不能从根本上化解城市“肠梗阻”。
近日,天津市政府宣布从2013年12月16日零时起在全市实行小客车增量配额指标管理,并将自2014年3月1日起,依据北京的经验对车辆尾号实施机动车限行交通管理措施。至此,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石家庄、贵阳等城市对汽车增量实施了限制措施。同时,北京于上个月发布2014年的限购摇号新政策,2014年新车指标由每年的24万辆减少到15万辆。(12月19日《证券日报》)
我国一线城市几乎都在陷入“堵啊堵围城”,二线城市几乎都在“车行艰难”,三线城市几乎都在汽车暴增。据有关资料统计,截至2013年10月底,机动车保有量达到2.5亿辆,私家车已经破亿,且每年都在以超过20%速度增长;这就注定我国道路增长远远不能跟上车辆增长,指望道路增长化解城市“肠梗阻”希望渺茫,只能“限行”和“限购”。明年将有25城汽车限购,并不是危言耸听。
不管是限行也好,还是限购也罢,都是权宜之计,不能从根本上化解城市“肠梗阻”。因为“东方不亮西方亮”,购车总能找到不限购的地方,购车梦还会轻而易举实现,城市同样面临车队“黑云压城”。国民为什么出现“购车狂”,城市为什么出现“公车狂”;如果不从核心层面解析和剖解,找不到剖解之法。正像全国人大代表、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所言:“汽车已经成为仅次于房地产的社会综合问题,某种程度上其牵涉面之广、复杂程度甚至高于房地产。”
国民“购车狂”原因有三。一是公共交通发展滞后,各大城市最“靓”的是高楼大厦,公共交通不是路线不便民,就是老牛慢车,有的经常“挤爆”等;有车一族谁还愿意乘公交出行办事呢?二是官车出行的影响,官员动不动就官车耀武扬威出行,坐公交反而感觉“失面子”、“掉架子”、“辱身份”等;这也培养了国民的奢靡风、虚伪风、接轨风,所以追求购买汽车“壮门面”、“摆尊严”、“不受歧视”等;三是公车改革“沦陷”和经济杠杆调节乏力。
城市“肠梗阻问题”这么复杂,而诸多城市化解“肠梗阻”执政并没有围绕这些“问题”转。不是限行、限购“各自为政”,就是科学调控车辆乏力。西方发达国家城市不堵,关键就是人家“管教有方”。一是教育国民养成“哥本哈根化城市潮流”,即以自行车、免费公共自行车推行“环保出行”习惯,让远离汽车尾气保健康成为城市责任;基本取消了公车,公车私用、滥用被举报后要面临丢官、巨罚风险;二是大幅提高城市拥堵费、停车费、空气污染费等来限制车辆;三是推行城市便民大公交网络先行战略,比如免费公共自行车、免费公交、免费地铁、免费轨道交通,基本上都是“到了家门口公交”,谁还愿意高成本汽车出行呢?
明年25城汽车限购陷入的仍是便民大公交网络滞后“魔咒”。必须看到的是,“限”了初一,“限”不了十五,今后还是“满城都是汽车堵”;必须围绕公车改革到底、绿色出行教育到底、公交服务便民到底发力,城市“肠梗阻”才能最终“消解”。
注:《大家谈中国》的文章不代表BBC的立场和观点, 网友如要发表评论,请使用下表:
读者反馈
中国城市“肠梗阻”的原因"是国民出现“购车狂”",为什么出现“购车狂”?!因为富裕了才有可能追求更舒适更现代的生活方式.三十年前马路不宽车更稀,一部小车就是身份的象征,进出办公大院企事单位如入无人之境,根本不受检查不用亮证.现在“购车狂”不再是官员独享,我家门口水果摊的摊主都开着"奇瑞"赶场.中国城市“肠梗阻”字面上不太好看.其实"贬"意里折射出中国城市建设跟不上国民“购车狂”的狂热,中国的经济蒸蒸日上.我倒宁愿中国城市“肠梗阻”,不想回到马路不宽车更稀的过往!
<strong>jinzhy, 南京</strong><br/>
房地產、汽車等問題看起來難解難拆,其實都沒有找到關鍵!如果不是“城市化”這個怪胎,哪會有這些問題!除了這兩個問題外,醫療、教育的問題,難道不是城市化帶來的?!
中國人有貪大求全的習慣,喜歡整齊劃一,結果造成大量的資源浪費。試想,如果大家都可以在自己出生的地方自然地生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會不會還擠到大城市來壓力山大地生活;如果大家都在自己家附近就能安居樂業地生活,會不會願意每天花那麼多時間、精力和金錢在上下班的路上。
城市化背離自然之道,怎麼不會有此問題。如果不放棄中國特色的城市化,這些問題永遠無法解決,並會帶出一系列問題
<strong>曾強, 中國</strong><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