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谈中国:青山之上,心弦之下

  • 万一
  • 河南网友
祭扫

图像来源,AP

图像加注文字,

同是青山之上的祭奠,却有心弦之下的异同

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视的节日恐怕要数清明节了。作为已经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的节日,“上坟”也是我们中原地区的传统必修课。

在我们中原山区,把清明扫墓叫“上坟”,时间往往提前在清明节的前几天。今年“上坟”前,父亲特意嘱咐我带着妻子一起回去,因为是妻子与我第一年,在老家说新媳妇“上坟”能图个吉利。我老家在河南西部偏远的山区,而妻子是城里人,第一次跑那么远“上坟”让她略带兴奋。

一向勤俭节约的父亲,除了准备一些祭奠用的冥币纸钱,还为今年“上坟”出人意料的准备了一颗高大的“摇钱树”和“汽车”,金光闪闪。这个行为让母亲也很惊讶,说父亲多此一举,没必要买这些。父亲却说生活变好了,也该让地下的老人感受一下,表表心意。我吃惊父亲的变化,但没有做声。

一路跋山涉水后,终于到了爷爷奶奶的坟上。放眼望去,绿油油的麦苗孕育着希望的生机,再一看麦田里的诸多坟头上都挂满了白纸条,已有很多人上过坟了。

春风和煦,父亲给坟头上填了新土,就放了一挂鞭炮,然后点起了冥币纸钱,还把“摇钱树”与“汽车”点了,因为是塑料做的,所以点燃后浓烟滚滚,随着微风在麦田上飘过后,很快消失在大自然的怀抱里。

妻子也说,在城里,她们往往是送上一束鲜花。可是远在故乡的父亲不会懂得这些,在他传统的观念里,祭奠时烧掉的东西越贵重,越说明他的孝顺的心意。妻子也不懂父亲的举动。

同是青山之上的祭奠,却有心弦之下的异同,这正是城市与乡村在进步中对文明的不同态度,这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会导致两种所谓文明的延伸走向两个方向。

冯骥才说:“文化的粗鄙化带来更深、更长远的危害,不仅仅在文化本身,还将败坏我们的国民精神,即精神走向浅尝辄止、粗糙浮泛、不求精神和甘居落后”。祭祀文化是严肃的,应避免庸俗化,同时应倡导绿色祭祀。但是老家的父亲不懂得这些。

所以,祭奠方式改变的希望寄托在我的身上,还有我的孩子的身上。我希望以后带领孩子们为故去的亲人扫墓,一家人一起回忆祖辈的往事,让他们知道每年清明我们怀念的人,不是那一块块冰冷的墓碑可以代表的,他们都是我们的亲人,是曾经真实可爱地在这世上生活过的人。在浓浓的亲情中让孩子感受到人生命的结束是怎么回事,在潜移默化中让其学会感念祖先,感恩父母,从小懂得珍惜,懂得珍爱生命、善待生命的道理。

而我所用的方式,将会是一束鲜花,亦或是一支鲜花。

本文不代表BBC的立场和观点。网友如要发表评论,请使用下表:

读者反馈

清明上墳,精神在於【慎終追遠】,以拜祭之名行【感恩追思】之禮。無神論的共產黨,雖不尚敬天拜地之禮,時屆清明,也少不免向其革命先烈行追思致敬之儀。中共組黨伊此,歷盡風雨,走過不少艱辛的日子,要追思感恩,追源起來有【兩大恩人】,一個是蘇俄,另一個是日本。平情而論,沒有馬(克斯)、恩(格斯)、史(太林)、列(寧) 引進的社會主義與扶植,哪有中共當年的【元老先輩】?沒有日本侵華削弱了國民黨的實力,哪有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振臂高呼【中華人民共和國今天成立了】的壯語?於清明節日,雖不能一一到馬恩史列墓前獻花,雖不方便親赴靖國神社致意,也該在中南海內率眾設堂感恩一番吧!噫!【勾結外國勢力】既可【建國興邦】,何妨盡情勾結?

<strong>孟光, Hong Kong</strong><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