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来鸿:在缅甸做一回“铁道游击队”

去年11月缅甸发生的一起铁路事故造成数十人死亡
缅甸的火车,慢可比牛车,摇可比木船,惊险犹如翻滚过山车。BBC记者梅内德兹在缅甸出差,做了一回“铁道游击队”-飞身跃上行驶中的火车!火车破烂不堪,是缅甸常年固步自封的体现。开放以来,老百姓有了说话的自由,不过还要等多久,才能享受到投资涌入、改革的成效?
连着两个星期坐汽车颠簸受罪、搭乘安全记录未经验证的航空公司的航班,一想到就要改坐火车出门了,心中满是憧憬。
坐在舒适的车厢内,看着窗外的景色飞驰而过,还有什么比这更能让人放松呢?
一时间,我的脑海里浮现出贴着柚木板的车厢、精美雅致的餐车。我们即将搭乘的列车,就连名字听上去都那么浪漫:曼蜡(曼德勒Mandalay-蜡戌Lashio)快车。
100多年前,英国人修建了这条铁路线。这样,在缅甸中部平原受够了烈日“烧烤”的军官就可以乘火车前往东北部地区凉爽的山区避暑了。
令人悲哀的是,如同今天的曼德勒,现实与想象有很大的区别。
翻滚过山车
首先,列车根本谈不上风驰电掣地穿越一片田园风光。曼蜡线全程只有180英里,但是需要16个小时,还不包括不可预见的延误。
第二,旅途也谈不上舒适。我们买了上等票,心想,多花1.5英镑就可以享受到缅甸列车的最佳服务,应该很合算。悲哀的是,事实并非如此。
上等票和普通票看上去好像只有两个区别。确实,我们的座位是软座、不是硬板凳。但是,硬板凳的优势是能擦干净。我们的软座上,灰尘的总量看上去好像积攒了好几十年,一屁股坐上去,轰然而起。另外,上等车厢有窗户,不过,玻璃脏极了,根本看不到外面的景色。
我甚至还看到一只老鼠!
别抱怨了,至少,我们不用再坐汽车了。
不过,这比坐汽车还要糟糕得多。没过多久,我们就认识到,连年失修,铁路线已经成了翻滚过山车。第一回碰上一段严重歪曲的轨道,车厢里所有的人都大叫一声、颠到半空。
缅甸金塔历史悠久。
看到后面那节车厢剧烈地左摇右晃,更是让人心惊肉跳。车厢门大敞着,就算车速只有每英里10小时,被抛出车厢外的风险也是切实存在的。
事实上,我们还险些未能抵达目的地。我们以为,每一站都能停20来分钟。我和一个同事到站台上去伸展伸展。愚蠢的是,听到第一声哨子,我们忽略不计。突然,火车缓缓地开始驶离站台!
只有这么一次,我对缅甸火车车速之慢感激涕零。我和同事追上去、抓住扶手、飞身跳入了车门。
对于所有初次乘坐这班列车的乘客,整个旅程中的亮点都当属昔仆(Gokteik)高架桥。桥高数百英尺,当年由美国人为英国人修建。胆小鬼、或者担心年久失修的人最好别来。
从远处看上去,高架桥的状况好像非常不错。据说,20年前曾经有史以来第一次做过修缮。不过,当火车开到了桥上,我才注意到,原来,桥体表面刷着一层厚厚的银漆。我无从知道油漆下掩盖着什么真相。
不过这一切,好像对火车上的绝大多数缅甸人没有任何影响。火车吱吱嘎嘎、踉踉跄跄,带着大包大包蔬菜的缅甸小商贩,紧紧抓着座位的把手,岿然不动,该睡接着睡。
自由的新鲜感
我们和小贩聊天,问他们近来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人耸耸肩,除了说句物价越来越高,好像就再也想不起来该说什么了。一位刚刚参加婚礼归来的年轻老师告诉我们,学校有了白板、不再用黑板了。
大多数缅甸人好像觉得很有趣,居然有人--特别是外国人想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
这就是今日缅甸的悖论。从一方面来看,人们可以自由的表述观点,就在不太遥远的过去,这还是连想都不敢想的;外国记者现在也可以不受干扰地打听他们的看法。
另一方面,缅甸老百姓对自由的新鲜感好像已经开始减弱。
如同缅甸的火车,长达数十年没有投资。丰富的自然资源赚来的钱都被将军和他们的朋友抽走了;离开主要城市,稳定的电力供应和自来水依然是奢侈;对健康和教育投入像缅甸这样匮乏的国家非常少。
生活水平不提高,自由的意义好像也不大。
再说曼蜡快车。光靠对爱德华时代美好的回忆,是不会让她重返昔日荣耀的。相反,缅甸需要摆脱过去。不仅仅包括殖民主义、也包括专制、腐败的过去。
这个国家有光明的未来,现在不是怀旧的时候。
(编译:苏平 责编:董乐)
网友如要发表评论,请使用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