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話英倫:上海老師教英國孩子

圖像來源,BBC World
很難想像上海的老師到了英國學校,下了課學生老師圍著他們要求再講一道題的情景。
讓英國孩子嘗嘗「錐刺股」的滋味,讓家長為不會「脫括號」而臉紅,上海老師才算不虛此行。
Ok,新聞你可能已經看到了。上海的數學老師要來英國「支教」的消息躲都躲不開。下班回家,連車站的電子屏幕上都赫然打著:「上海老師來英國教數學」。
英國的家長恐怕不是人人都知道上海在中國的什麼地方,但關心孩子教育的家長,我敢肯定的說,都知道上海的學生數學很厲害。
上海老師
最新的經合組織比薩測試(OECD Pisa)排名,上海學生的數學能力世界第一。而且,這不是偶爾露崢嶸,而是一貫鶴立雞群。
名師出高徒。徒弟厲害,師傅當然更不含糊。上海的數學老師肯定有殺手鐧。
於是,英國政府負責中小學教育的部長(教育大臣手下的政務次官)楚絲女士直奔上海求賢,聘請了60位能說英語的數學老師來英國執教。
按照部長的如意算盤,這60位上海教師將在今秋奔赴英格蘭各地30個「數學中心點」,在那裏示範教學、培訓輔導、傳經送寶。
楚絲說,他們將把一流的教學技巧和「不畏難」的精神帶給英國的學校,幫助英國孩子迎頭趕上。
英國的孩子在OECD的比薩排名上一直是中不溜且有下滑的趨勢。迎頭趕上時不我待。
不過,為了英國的孩子,也為望子成龍的家長,我忍不住要潑一瓢冷水。
山西孩子
潑水前先講個故事。我學生時代結識的一對忘年交、牛津退休教師哈尼伯恩夫婦,90年代初曾加入海外志願者慈善組織到中國教英語。
在北京爬完長城,哈尼伯恩夫婦一下子被送到最基層,到了山西省煤炭小鎮忻州的一個技校。那時候還是燒煤取暖,哈尼伯恩夫人有哮喘,冬天喘不上氣。我從北京去探望他們,問需要點什麼,夫婦倆連聲說「黃油、黃油,去友誼商店買點兒,太懷念了」。
然而,夫婦倆完成一年的教學合同後,又自願要求延長了一年。
為了那群好學的孩子。
忻州技校的學生,每天早上5點起牀,集體出操跑步,5點45 開始早自習。學校限時供電,早上沒有電。冬天的早自習每個學生自帶油燈。
7點半早餐,8點15開始上午第一節課。一天課上下來,還要晚自習。晚自習從7點到9點。9點半學校拉閘斷電,學生上牀睡覺。日複一日。
哈尼伯恩夫婦感慨地對我說,英國孩子早上賴在牀上撒嬌的時候,忻州的孩子已經學了兩個小時了。英國孩子晚上看電視、打遊戲的時候,忻州的孩子又學了兩個小時。
學校從來沒有來過「外教」,更別說是說「女王英語」的正宗英國老師。學校從學生到老師,逮著機會就跟哈尼伯恩夫婦練口語。如果按英國人的習慣,常常是不分時間、場合。但夫婦倆說,他們能理解,因為從學生到老師太珍惜這個機會了。
哈尼伯恩夫婦感慨地對我說,這世界將是中國人的。這話是20年前說的。
為什麼要「錐刺股」
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哈尼伯恩夫婦,忻州的學生並不特別的用功。每一個走過高考獨木橋的中國學生都是證人。
很難想像上海的老師到了英國學校,下了課學生老師圍著他們要求再講一道題的情景。
不知道楚絲部長到上海聘請老師的時候,有沒有問問老師每天要求學生做多少道題?
名師出高徒,首先徒弟要聽師傅的。師傅說讓徒弟蹲一個小時的馬步,徒弟決不只蹲59分鐘,而是蹲了一個半小時還不肯起身。
一撥就亮,一點就通的數學天才當然有,但大多數人學數學要靠韌性。英國全國算術協會負責人埃利考克說,「怕數學」是英國學生的通病,許多人覺得學數學要有「數學細胞」,而沒有認識到,學數學是一個不斷練習的過程,就像你到健身房煉塊兒一樣。
像健身房煉塊兒,就要能吃苦,不斷加碼。題一道一道的啃, 題解不出來不回家。上海的老師敢這麼要求英國的孩子嗎?累著孩子怎麼辦?嚇著孩子怎麼辦?
跟我上中學的女兒講「頭懸樑、錐刺股」,女兒聽完一撇嘴,「冒傻氣,困了就應該睡覺」。哎,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文化差異呀。
不臉紅的家長
說道文化差異,還得再撥一瓢冷水。學習不僅是學生和老師的事,家長同樣重要。這一點就我觀察倒是「天下烏鴉一般黑」。
英國成年人的數學能力,一半的人只相當或低於小學畢業生水平。五分之四的成年人數學能力達不到中學畢業考試的C(比及格好一點)水平。
更要命的是,英國人頗有「誰數學不好誰光榮」的自豪。「我數學不行」,不但不臉紅,反而成了炫耀的資本。
英國人面對數學「知難而退」的精神,每年據推算給英國經濟造成的損失可達2千億英鎊。
這個大背景,楚絲部長有沒有給上海老師交待?
冷水不能白潑,提個有建設性的建議。60位上海老師來了,不應該只呆在「中心」裏教「示範班」,而是讓他們到普通學校教教普通的孩子(還有他們的家長),然後把他們的感受真實的紀錄下來交給英國的教育主管。
或許,上海老師這樣才真正不虛此行。
讀者反饋
10. 香港成就於此,世間上真的要感謝和感恩於英國的法治觀念,但暗藏著宇宙間之善性力量之助力,源自他們的無私大願力,以世間法治形式來展現!那法治又是甚麼大道理呢?還有先前梁振英說過,甚麼民族等等,民族又是甚麼呢,有緣再會!!歐英美在二戰前後,至1972跟中共修好前,都是這等時段,到六四前就是展示時段!六四之後,就是全球向下墮的時段喇!
9. 達賴喇嘛把中國稱作一個「偉大的國家 -- 這位領袖以受惠者之經驗,講中了!不然,救助生命體於宇宙間之各種根器學問,怎會落腳於中古文化之土壤上,那中古文化可貴之處又是甚麼呢!但比較容易讓世人相遇、覺知、學習、而掌握的自救之法,又時機成熟的,正確和準確的向東西方揭秘,就落腳於由,宇宙間善性力量所凝聚,終於到達一點成熟時空的出現 – 45-79年之港英年代, 人類史之中,最最上乘的各種正價資源相聚時空,但首要必需和關鍵之條件 -隔絕各方邪力騷擾,更不可成為主導力量之時段。
8. 任何國家跟邪共修好,又或自身是共產黨,都自毀於,曾經 可讓人類產出覺清的偉大國度,看看1979年後,美國樂壇急速衰敗(遮敝良知而自我引動),而人類史最是優質的香港樂壇就在回歸前,玩完(被偷搶欺而造成)! 再看看愛恩斯坦之經歷吧!中古文化跟魔共文化之比較吧,文化—當時代人類共處時,互相倚靠而產出的共同習氣!
7. 失望之下,只好再回去加拿大。稍後,加國總理要去訪問北京,邀請女法官同行,留在加拿大的醫生自殺身故。遺書說,他一生的心願失落了,沒辦法回去以前的香港,所以活不下去。那些內地人很難明白我們的本土感情。那些年,我們活得很開心。
6. 那一年,梁鳳儀女士在加拿大為她的出版社搞推廣,我得以在酬應場合認識一位主持公民入籍儀式的女法官。這種法官,大抵是因為以前對社會有所貢獻而被任命的榮譽職。她雖然不再年輕,但舉止優雅,談吐也很有內涵,是教養學養兼備的智慧型女士。女法官年輕時從香港去加拿大留學,後來成為公民,嫁了一位醫生。兩夫婦努力工作,共同願望是退休後重返香港故園,過常在憶念中的日子。好不容易等到這一天,他們收拾一切回了香港,才發現香港變化太大,他們記憶中的舊香港已消失了。
5. 蘇賡哲 - 悲涼本土迷夢 太陽報 2014年3月6日很多內地人百般醜詆英治時期的香港人,北大教授孔慶東甚至罵之為狗,客氣些的也說不明白何以香港人甘當殖民主義者的二等公民或順民。香港人會回應說:「早期英國人確實是騎在港人頭上作威作福,後來逐漸改善了,到衞奕信、彭定康時代就很不錯。」其實,我們這一輩老香港人知道,即使是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也是民風淳樸、歲月靜好的社會。
4. 港英45-79年代就是:自我認同感、自信心、冒險精神、不畏失敗百折不撓的精神和勇氣、享受生活的能力等 --但自六四後,香港被推入火坑,97後人類經英國幫忙,用上150多年沉殿之無價東西方價值的香港被摧毀,當今的香港垂死掙扎!看看以下個案,曾經受惠於45-79年之香港情懷,在海外為社會付出多年而退休回港後,但察覺到極度失落的當今淪陷香港,當時人在極度失望,情感失落的自毀取態:
3. 比如,孩子的自我認同感、自信心、冒險精神、不畏失敗百折不撓的精神和勇氣、享受生活的能力等,這些都是她和同學相比之後感覺自己所缺乏的。人的一生更像馬拉松比賽,一個人若想取得成功,性格的培養非常重要,超過了上名校。事業都是在大學以後建立的,名校的招牌在剛畢業的頭一兩年找工作時還有點用處,後來很快就會被工作經歷所取代。因為父母在她很小的時候就看重她的學習成績,所以,她也把取得好成績看得極重,不想看到父母失望不滿的眼神。每次考試她都特別緊張,特別怕出錯,這種情形後來就發展成了謹小慎微的性格,做事求完美而缺乏冒險精神,沒有安全感,……..
2. 同學中有幾個華裔孩子,父母來自中國的大陸、台灣、香港等地,這些同學都是規規矩矩的打工族,就職於大公司,說起彼此的工作都乏善可陳。他們幾個華裔孩子在校時學業優異,努力踏實,智力超群,可大學畢業以後,後續的事業發展卻普遍不如美國同學。
反思自己的成長過程,她認為,我們的文化中對孩子的培養有誤區。在中國父母眼裡,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孩子上大學,沒有把教育看成是一件為孩子的一生打基礎的事兒,光以為把孩子送進了名牌大學父母就大功告成了。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家長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孩子的學習成績上,還有和進名校相關的活動中,而子女教育的其他重要方面,很多不能被量化的方面被忽視了。
致:英國政府,請不要自我劣質化。一個麻省理工學院畢業生對中國教育的反思【看中國2014年03月16日】。<strong>60年代無限感恩港人, 自六四後被上海政治力量偷搶欺而摧毀的香港</strong><br/>
有得必有失。中國的孩子在獲得巨量的知識和數學能力的同時,也喪失了許多鍛煉獨立精神和社交能力的機會。建議中英兩國抓住機會,互相取長補短,在一個教育越來越重要的世界裏獲得優勢。<strong>DI, </strong><br/>
雖然不理解為啥英國人希望受到應試教育的點撥,作為一個近乎有12年人生都在應試教育中度過的人而言,是十分希望可以像一個西方小孩一樣,可以上學時自由一點,不必把時間完全花在學習上,因為當上大學後那些應試教育時代的東西近乎一夜間就作廢了,後來工作就更不可能用到了,就算我們的高中老師也會直言不諱,你們在應試中所學習具體知識並不重要,因為真正重要的是想法和如何思考,恕我直言我覺想法和如何思考貌似沒必要從應試教育中獲取。<strong> </strong><br/>
數學這一門,不是幾個老師教一下就會。中國人,海外華人,百年來,就明白數學與理化的重要,中學老師都以掌握數學知識為榮。因此,不論在中國,星加坡,馬來的中文中學,都以數學為重!(台灣早些時候也是如此,現在已變質)。
英國青年以享受為重,以目前經濟情況,除了極少數有天才的小孩外,就算有一流的中國老師,也不容易提升他們的程度。更何況,這些好老師,中國自己也要用呀!他們去了英國,誰來繼續提升中國學生的數學水凖呀???真令人擔心!<strong>LS, Canada</strong><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