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個碳排放交易所於深圳啟動

河北保定夕陽映照工廠煙囪(9/3/2013)
圖像加註文字,

民眾希望解決中國惡劣的空氣質量給北京政府帶來重大壓力。

位居全球碳排放總量之首的中國在廣東深圳啟動全國首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計劃,並計劃在2015年把碳排放交易向全國推廣。

星期二(6月18日)開始交易的深圳排放權交易所將包括深圳市635家工業與建築企業,並計劃擴展至交通和其他高能耗企業。

北京此前許諾在2020年實現在2005年排放水平上減排40%的目標,但仍待定出具體計劃。

中國多個大城市去年底至今年初多次出現嚴重霧霾天氣,使政府在潔淨空氣方面再次承受巨大壓力。

碳排放交易的計劃旨在透過設定排放上限來鼓勵特定地區之內的企業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參與計劃的企業各自取得一定的碳排放配額,每一個配額相當於一公噸的碳排放量。高污染者因為要購買更多排放配額而要應付成本上漲,低污染企業則可透過出售配額來賺錢。

BBC商業新聞記者普尼特·辛格指出,一些人擔心中國的碳排放配額價格會隨著國家希望減排而飆升,繼而引發投機炒賣活動。

根據中國國家發改委2011年10月底下發的通知,中國還將在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四個直轄市以及湖北、廣東兩省推出碳排放交易試點。

歐盟危機

世界上已有多個地區建立了碳排放計劃,其中也出現了一些重大問題。全球規模最大的歐盟碳排放市場最近就瀕臨崩潰邊緣。

於2008年啟動的歐盟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曾把排放單位價格推高至40美元,而這鼓勵了一些企業轉用潔淨能源。

但是隨著歐洲出現曠日持久的經濟危機,工業活動戲劇性萎縮減少了排放權的需求,致使價格在最近幾周跌破每公噸4美元。

新加坡投資與交易諮詢企業凱德資源董事湯耘對BBC說,歐洲的碳排放市場充滿了投機活動,碳排放權本身也是一種價格波動非常大的商品。

她說,許多交易員憧憬碳排放權價格持續飆升,但結果一場金融危機讓價格跌得一塌糊塗。

新華社《中國證券報》也引述國泰君安環保行業分析師王威說,碳排放交易能否開展的關鍵是凖確核算每家企業的排放量,而這些都需要數據作為依據。但現實情況是,統計口徑和渠道不同導致數據不匹配。

中共《人民日報》則引述中投顧問環保行業研究員盤雨宏說:「中國本身由於能源利用率不高、溫室氣體排放量大,對碳排放交易需求較強。通過碳排放交易試點,能夠控制國內的碳排放總量,減少溫室氣體的排量。」

(編譯:葉靖斯 責編: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