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学生让美国教育高官“感到震惊”

OECD報告
圖像加註文字,

OECD每三年對大約70個國家的近50萬學生進行考核,以評估教育水平。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研究報告顯示,上海中學生在數學、科學和閱讀三方面的教育水平名列世界第一。

這是上海首次單獨參加OECD每三年進行一次的考評。

前美國教育部副部長查斯特•菲恩(Chester Finn)星期三(8日)在接受BBC英語時事節目《今日世界》採訪時說,他對這個測驗結果感到「吃驚,意外和震驚。」

在被問到為何感到震驚時,他回答:「至少在美國,我們以往的感覺是中國在重工業和為兒童生產的塑料玩具方面可能會擊敗我們。可是在民眾接受教育方面,我們仍然比中國好。現在,他們在中國最大的城市 -- 有2000萬人的上海,展示出他們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不僅擊敗了我們,他們也擊敗了整個經合組織和大部分發達國家。」

菲恩說,上海的這個成績當然不能代表整個中國,但是他說:「眾所周知,中國當局是不遺餘力的,在必要時也是毫不留情的。當他們對自己說我們能在2009年在一個城市做到這個水平,我們也可以到2019年在10個城市以及自那以後的10年在50個或100個城市裏達到這個水平。所以我認為這個成績不會很長時間只局限在上海。」

那麼,這是否與中國的教育制度有關呢?菲恩表示,當中國人要專心致志做事,要達到全國目標時,「他們顯然很善於清除道路上的一切障礙。」

「就我所能清楚了解到的,上海以及中國其他地方的學校裏正在發生的一件事是民族主義教育。學生和老師都被灌入這樣的想法:如果我們真正努力學習,而且學好很多東西,那麼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這個做法在中國很有效。」

那麼,中國的教育制度是否已經為創造新世紀的發明家和思想家做好了凖備呢?

美國北亞利桑那大學教育學教授羅斯瑪麗·帕帕(Rosemary Papa)在接受BBC《今日世界》採訪時表示,她認為中國仍然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她說,「我可以舉個例子,中國學生,特別南方學生,把別人的東西拿來,能仿製得很好。中國的教育制度仍然僵化在讓學生學習和背誦中國歷史中大量的詩歌和故事。」

但是,帕帕認為,如果中國政府准許打破思維禁錮,情況是會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