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是否像60年代的美國夢?

  • 岳琳達
  • BBC首席商業事務記者

面對當下「錢荒」和經濟增長放緩的種種跡象,中國還能否為每年新增的七百萬名應屆畢業生提供充足的工作崗位?

這些年輕人是否有機會像其父輩一樣期待更好的生活?問題的答案或許是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能否發揮其潛力的關鍵。

「中國夢」和「美國夢」有共同點麼?而所謂的「美國夢」是每人可以擁有一份好工作,一幢白色籬笆圍成的房子,一輛車,養2.4個孩子。這已經成了戰後一個普通美國人生活的標誌。

與此相似,在國家經歷了一段黃金增長期之後,中國新上任的領導人習近平提出了 「中國夢」這一概念。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夢」的概念盛極一時,然而中產階級在經歷了被喻為「黃金時代」的高增長十年後,正面對一個看上去不甚美好的未來。

在「黃金時代」的尾聲,美國人甚至焦慮地感到他們落後於蘇聯。

在1961年到1963年擔任美國總統的約翰·F·肯尼迪是六十年代的代表,他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國民情緒。

肯尼迪稱,他想讓國家「重新運轉起來」,並表示「美國人正站在一個新的時代前沿上,這是六十年代的前沿,是充滿未知的機遇與危險的前沿,也是滿載未知的希望與威脅的時代前沿。」

他鼓勵美國人去追求實現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的目標。

轉折點

對中國而言,現在就是那個轉折點。21世紀的頭一個十年見證了中國經濟的強勁增長,這一增長將中國人均收入從本世紀初低於貧困線的一千美金提高到現在的中等收入水平。

和此前的美國一樣,中國也面臨著發展中的轉折點。

原因之一是在中國發展的第一階段,前三十年儘管充滿了挑戰,在某種程度上卻較為容易。 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主要來自對效率低下的國有企業進行改革,以及製造和出口廉價的商品。

中國下一個三十年的發展需要更多獨創思維,即要求實現生產能力的真正提高以及帶來更多創新以克服所謂的「中等收入國家陷阱」。

而這需要年輕一代渴望追求更好的生活,並通過不斷「推陳出新」來實現。換言之,鼓勵他們去追求「中國夢」。

然而究竟什麼是「中國夢」?習近平的意思還不得而知。在上任的第一個月內,有那位光彩照人的夫人在身邊,他已經在多個場合提及這一概念。或許從中我們可以聽到肯尼迪和傑奎琳的迴音。但現在的中國是否等同於上世紀六十年代的美國,還取決於國內人民對未來有怎樣的希望和夢想。

儘管中國已經有1.5億中產階級,這一數字是英國的兩倍,新一代中國領導人面對的主要挑戰是如何激勵餘下的數億人進入中產階級的行列。

(翻譯:洛西/責編:東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