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地報道:戡亂、解放,台灣的敵與我

  • 威克
  • BBC中文網記者
軍史館展覽
圖像加註文字,

中國大陸的「新共和國」,在台灣軍隊的歷史上就是叛亂。(台灣軍史館展覽)

台灣軍隊面臨重大的改革,除了表面的全民募兵制,軍隊的文化都將會出現重大的轉變。

最明顯也最讓人關注的就是將來台灣軍隊的敵人是誰?是不是還是從1949年以來的中共人民解放軍?

敵我意識

先前台灣的國防部長嚴明在接任不久之後回答立法委員的質詢時,明確地表示中共是台灣目前的敵人。

但是台灣國安局局長蔡得勝則表示,兩岸軍力優勢向中國大陸方面傾斜是「必然」的,所以台灣的安全必須用政治的方式維護。

台灣的軍隊在90年代之前,非常注重政治思想教育,中共就是那個唯一的敵人,這是一個「毋庸置疑」的議題,根本是沒得商量。

就算是20多年過去,兩岸的局勢有所改變,但是就這次在台灣所見,似乎起碼在軍隊這方面,除了最多只有把「共匪」改成「中共」之外,敵對的立場並沒有太多的改變。

圖像加註文字,

朝鮮戰爭,也就是韓戰結束時,有上萬的「反共義士「到台灣,經過細想教育後,以血書斥罵中共、向蔣介石效忠。(台灣軍史館藏品)

名稱衝突

在台北、直屬台灣國防部的國軍歷史文物館內長年展出「戡亂」、「剿匪」戰爭的文物,這個對外免費開放的設施,吸引了不少所謂的陸客參觀。

但是陸客們看到這個他們印象裏應該是「解放」和「長征」的「光榮戰爭」,怎麼到了台灣居然是那麼「不堪」。

距離軍史館不遠是台北的國軍英雄館,原先這是一個類似招待所的設施,提供軍人和軍眷優惠食宿的地方,現在對外開放之後,陸客來來往往的場面並不稀奇。

英雄館的大堂裏有一門有大約70年歷史的75口徑山炮,背景是台灣前總統蔣經國在1958年金門八二三炮戰監督炮兵反擊的畫面浮雕。

這門炮的介紹牌就寫著,這種山炮曾經用在「剿匪」,陸客們看到了,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反應,大多是說「歷史嘛,過去了」。

圖像加註文字,

台北英雄館的大堂內的山炮曾經是「剿匪」的武器。

模糊邏輯

隨著兩岸來往的頻繁,不少的台灣人在服役之前,就已經去過中國,也許是旅遊,有的可能是去學術交流,有的甚至是隨著在大陸經商的父母到對岸定居。

有人就質疑,將來服役的時候,這些對中國大陸並不陌生、甚至可能還「異鄉成故鄉」的他們會如何應對來自中國的威脅?

在這次赴台採訪之前,有一位英國的學者告訴我,他認為台灣其實可以用「模糊原則」,也就是無需明指誰是台灣的敵人。

他說,敵人的定義就是「誰對我構成了威脅」,他認為只要把持好這個原則,台灣就不會有敵我認同的問題,中國大陸不減敵意,那就是台灣的敵人,其他周邊國家對台灣採取敵意行動,那也是台灣的敵人。

至於台灣方面是否認為這種方式可行?會不會接受這種「模糊原則」?照台灣軍隊的傳統作風來看,外人可能永遠不會得到明快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