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埃及總統訪華 經濟重建「向東看」
- 歐陽成
- BBC中文網記者

圖像來源,Xinhua News Agency REX
一些中國媒體人將塞西的此次中國行稱為「招商引資之旅」。
本周,正在中國訪問的埃及總統塞西(Abdel Fattah al-Sisi)與多名中國高級官員舉行了會談。但他還有一個更加重要的信息傳遞給在中東地區日益活躍的中國資本:埃及的政治動蕩已經過去,希望中國投資者毫無顧慮地前往從商。
「此次來到中國就是向中國人民及世界人民宣佈,埃及現在非常穩定和安全。希望所有投資者能沒有疑慮地走進埃及市場,」塞西對參加「中國—埃及新絲綢之路經貿洽談會」的中國企業家們表示。
「招商引資之旅」
塞西是埃及2011年「阿拉伯之春」趕走前總統穆巴拉克後的第二位總統。2012年,通過選舉上台的穆斯林信仰總統穆爾西被塞西主導的埃及軍方趕下台;今年6月,賽西成為埃及總統。
對於正急於走出國門的中國企業來說,埃及是進入中東北非多國的貿易樞紐,也是最大的市場之一。目前,有超過1100家中國企業在埃及設點投資。中國官方媒體的報道稱,這些投資總額共計4.7億美元。
但過去三年不斷動蕩的局勢,旅遊業重創,貨幣大幅貶值,更讓包括中資企業在內的許多跨國企業被迫撤離埃及。
聯合國下屬的貿易辦公室數據顯示,「阿拉伯之春」重創埃及。2010年,埃及外商投資總額為83億美元,但到了2013年,該數據跌至55.5億美元。
與此同時,埃及的基礎設施建設又需要大量資金。比如,目前開羅政府正在研究的蘇伊士運河的拓寬工程,至少需要90億美元的資金。很顯然,對以一個財政吃緊,貨幣貶值的政府來說,拿出這筆錢並不容易。
「投資者都明白,穩定、安全的投資環境是吸引外資的首要考慮條件。形勢不穩,投資者當然會擔心,會撤資。現在埃及結束了混亂的局面,現在有很多合作項目靜待投資者的到來。」中國媒體周三(12月24日)引述塞西的話說。
一些中國媒體人將塞西的此次中國行稱為「招商引資之旅」。
埃及「向東看」
圖像來源,Getty
塞西上台後,埃及政府將發展與中國的經貿關係作為其重點。
塞西上台後,埃及政府將發展與中國的經貿關係作為其重點。一個例子是,埃及政府成立了一個由總理易卜拉欣·馬赫萊卜(Ibrahim Mahlab)牽頭的「中國事務組」,專門與中國發展雙邊貿易關係。
埃及國際合作部長娜傑拉·艾萬尼將塞西上任後的這一政策稱為「向東看」。
這一舉動的背後並不是沒有足夠的考量。儘管國際投資者因埃及過去三年持續的動蕩政局深感不安,但有跡象顯示,中國投資者卻依然對埃及的前景十分看好。
數據顯示,2011年,埃及是中國在非洲的第五大貿易伙伴國;而到了2012年的前8個月,即在「阿拉伯之春」後,埃及已經成為中國在非洲的第四大貿易伙伴國。
目前並沒有獨立研究機構提供的近兩年中埃經貿數據,但根據埃及官方媒體的報道,在埃及政局此前不斷告急間,兩國在2013年的雙邊貿易額還達到了103億美元,比2012年增長8.4%。
在昨日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共同簽署的《中埃關於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係的聯合聲明》中,中國與埃及的經貿合作還涉及航天和能源等領域。一些分析認為,兩國雙邊貿易額今年有望達到110億美元。
埃及國際合作部長艾萬尼在本月初接受中國官方通訊社新華社的訪問時透露稱,未來一段時間,埃及的經貿、交通和電力等領域的部長將前往北京,與中國政府與企業進行洽談。
在周二(12月23日)與習近平會談後,賽西還表示,開羅願意「積極參與並支持」北京提出的「一路一帶」倡議。他還說,埃方願意同中方加強在 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上協調配合,共同應對恐怖主義等挑戰。
中國獲得什麼?
圖像來源,Getty
過去三年不斷動蕩的局勢,旅遊業重創,貨幣大幅貶值,更讓包括中資企業在內的許多跨國企業被迫撤離埃及。
對中國來說,加深與埃及的經貿合作,並不只是單方面幫助開羅,更不是一些評論人士所言「支持獨裁政府」。北京將正在重建中的埃及理解為一個具有巨大潛力和經濟體,尤其看重埃及的能源和地緣優勢。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預測顯示,埃及今年的經濟增長將超過3%。若社會與政治局勢穩定,明年可達近6%,到2017年達7%左右。對中國這樣一個需要外部市場的國家而言,這無疑是一個勞動力輸出和產品輸出的目的地。
截至周三,賽西在此次訪華間一共見證了20項商業合同的簽署。埃及貿易與能源部長當天早些時候表示,這些合同「大多數集中在能源」。與此同時,埃及交通部也對媒體透露,3項與交通設施有關,其中1項為中國幫助埃及建子彈火車。
除此之外,中國能獲得的,還有文化輸出優勢。目前,中國官方資助的「孔子學院」在英美等西方國家屢遭信任危機,這些機構被一些學者和政客指責為中國政府的「傳聲筒」,並指責他們試圖干涉學術自由。
但在埃及,「孔子學院」似乎不會遭遇類似尷尬。目前,埃及在蘇伊士運河與開羅共有兩所孔子學院。但塞西在北京談到孔子學院時表示,埃及的兩所孔子學院「遠遠不夠」,他希望中國在埃及建更多的孔子學院。
(責編: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