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莫迪個人魅力催生中印歷史契機

  • 白墨
  • BBC 中文網記者
習近平和莫迪在各自的國家都已建立起個人的政治權威和民意基礎。而他們在國內的權威和人氣又為他們在外交上採取大手筆提供了資本。

圖像來源,AP

圖像加註文字,

習近平和莫迪在各自的國家都已建立起個人的政治權威和民意基礎。而他們在國內的權威和人氣又為他們在外交上採取大手筆提供了資本。

中印成為崛起大國的歷史關頭,出現了兩位政治強人。習近平莫迪能否聯手實現兩國關係歷史性突破?

印度總理莫迪明天(14日)抵達中國。不是到北京,而是去西安。

西安是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的老家。習近平回到家鄉迎接莫迪,真正體現了中國傳統禮節的「賓至如歸」。

家鄉迎客 歷史鮮有

當然,去年習近平到訪印度,莫迪總理也是在他的家鄉古吉拉特邦的艾哈邁德巴德接待,禮尚往來。

但是,北京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南亞問題研究員馬加力對BBC中文網分析說,對中國領導人來說,克服根深蒂固的「天朝大國」心態,到地方上迎接來訪者,歷史鮮有。

馬加力研究員說,外國領導人來中國訪問,首站不到首都而到地方城市,有很多先例。但是,中國領導人前往地方迎接,習近平創了先例。

馬加力說,這表明,中印兩國領導人都在釋放強烈的個人善意信號。

中印兩國人口加起來超過26億,兩個人口最大的國家也正在成為新興政治經濟大國。

在這個歷史關頭,兩國都出現了過去幾十年未有的政治強人。

習近平和莫迪能否以個人魅力和政治權威溶化中印兩國間的歷史堅冰,實現兩國關係歷史性的突破?

錢不能擺平的

中印兩國歷史積怨和現代利益衝突錯綜複雜。北京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南亞問題研究員馬加力在北京接受BBC中文網電話採訪時說,近年來,兩國對領土爭議等棘手敏感問題採取「管控」的策略,積極尋求在經濟等其它領域發展關係。

印度新德里Jawaharlal Nehru大學中國研究所教授Srikanth Kondapalli在接受美聯社採訪時話說得更直百:「印度在尋求投資,中國有錢,對兩國是雙贏」。

的確,中國經濟出現幾十年未有的減速,外匯儲備已接近4萬億美元,而印度改善機場、公路、鐵路等基礎設施的投資缺口估計達1萬億美元。

雙方大有生意可做。但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用錢擺平的。

非理性因素

前布魯金斯學會客座研究員馬宇歌曾在印度外交、經濟、環境與能源事務相關的多個智庫和學術機構工作過,他為BBC中文網撰文中說,以他的切身感受,印度「越是務實的群體,如經貿、氣候變化、能源開發等,就越對中國抱有好感、 也愈傾向於合作共贏。而一到公眾領域,便宏論『中國威脅』、避談『中印共贏』」。

而中國對鄰居的「天朝大國」心態,為這種非理性因素火上澆油。馬宇歌認為「在印度緊鑼密鼓地全面研究中國之時,中國卻至今沒有投入足夠的國家和社會力量注目於這一全球大國的崛起。中國對印度並非理性的忽視重挫了印度的大國榮譽感,進而加深著印度對中國的恐懼。」

北京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南亞問題研究員馬加力對BBC中文網分析說,這種非理性因素的根源,是中印兩國之間嚴重缺乏政治互信和安全互信。而缺乏政治與安全上的互信又在時時加劇著非理性因素的影響。

馬加力舉例說,中國艦隊在印度洋的打擊海盜、護航的行動,本沒有針對印度的意圖,但卻引起印度的極大猜疑和緊張。

這種缺乏互信不僅是政府間的,更存在於民間。莫迪總理啟程前在在新浪微博上開設帳號,中國網民的許多評論讓國際媒體瞠目。

那麼,如何克服中印兩國關係中缺乏信任的實質障礙,溶化隱形的堅冰?

偉人歷史 歷史偉人

馬加力認為,中印雙方逐步將交流從傳統的經貿、文化領域,擴展到新的領域,比如兩國軍隊的交流。善意積累起來了,疑慮自然消解。

但馬加力說,最關鍵的,是兩國領導人有強烈的政治意願這麼做。而習近平和莫迪都在釋放這樣的信號。

印度前駐華大使Rangachari在接受美聯社採訪時也有同感,他說,在西安見面,這樣輕鬆的環境有助於兩國領導人增進了解,而兩人之間的個人關係的確很重要。

馬加力認為,綜觀歷史,卓越的領袖人物會對歷史進程起重大的作用。習近平和莫迪在各自的國家都已建立起個人的政治權威和民意基礎。而他們在國內的權威和人氣又為他們在外交上採取大手筆提供了資本。

馬加力說,中印兩國關係到了一個歷史性關頭,兩國領導人也應有一個歷史的擔當。他個人對習近平與莫迪聯手取得中印關係重大提升持樂觀態度。

(責編:路西)

網友如要發表評論,請使用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