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學習與反對共處是北京新的功課
- 笑蜀
- 時事評論員

圖像來源,Reuters
2015年6月18日香港立法會就政改方案投票結果
繼中聯辦負責人和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發言人輪番上陣,怒批香港立法會「少數議員」即泛民派議員否決政改方案後,6月20日,官方的文匯網又借港府一位前高官之口,以北京或於2047年終止香港高度自治相要挾,鼓動港人「毋忘618『泛民』搶走我一票」,明年立法會選舉時,「將破壞香港利益的泛民議員踢出議會!」
官方人士屢屢發飆,毫不掩飾其失態,令輿論一時大嘩。
6月18日,香港立法會以28:8否決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堅持的政改方案。這既非新聞也在很多人意料之中,而且即便從北京的角度看,也未必盡是壞事。政改方案之爭導致香港社會撕裂,政改前夜社會緊張更到極點。6月14日,香港警方搗毀「全國獨立黨」爆炸工場,該組織計劃在政改表決之際製造爆炸事件,此即一例。儘管該案詳情尚未披露,真實性有待查考,但確有本土派聲稱要用一切手段拉倒所謂政改,如果立法會通過政改方案,將使香港變成第二個烏克蘭。不獨本土派如此,實際上各方都已嚴陣以待,凖備政改方案一旦通過即決一死戰。
避免了最壞結局
經過幾年政改方案之爭,尤其經過去年的大規模佔中,香港社會已經元氣大傷。政改方案一旦通過,很可能成為導火索再度引爆香港,香港的社會衝突很可能徹底失控,甚至延燒內地。這對香港各方包括對北京,可能都是災難。否決政改方案不僅阻擋了泛民所稱的「假普選」,也讓香港社會暫得喘息,更給了北京下台階。固然各方都沒有爭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但至少避免了最壞結局,各方都有轉圜空間。因而不難理解,政改方案被否決後,香港社會一下子鬆弛很多。
最不壞局面的得來,首功應歸泛民。他們在立法會齊齊投下27張反對票,起到決定性作用,凸顯了反對的價值尤其制衡的價值,本應得到尊重。但就迄今為止的官方言論來看,要求尊重太奢侈。相關人士只急於宣洩,只急於報復和羞辱泛民,完全不顧形像,不考慮公眾感受,更沒有意識到他們的報復和羞辱不僅指向泛民,更指向憲制本身。因為泛民之否決政改方案,無非基於法定權限和合法程序。
憲政國家的總統大選,勝者都會依慣例向競選對手表達敬意,這不只是對競選對手個人的尊重,不只是風度,更是對競選體制、對憲政本身的尊重,更基於憲政素養。顯然,有關人士不僅毫無風度可言,更毫無憲制素養可言,只有叢林思維,只有私利驅動。一旦私利受損,權力受挫,便氣急敗壞。
與反對共處
當下中國固然沒有憲政,但並非沒有憲制。反對的權利再怎麼受限,理論上也受憲制保障。但理論是一回事,現實是另一回事。在公民社會強勢且為國際聚焦的前沿香港,有關人士尚且如此跋扈,其在內地如何跋扈就不難想像了。所以內地的所謂民意機關即人大和政協,幾乎都被申紀蘭一類黨叫舉手就舉手的表決機器佔據。連憲制層面的有限反對都不容忍,那些敢於街頭和網上表達反對意見的公民,結局只能更悲催,等著他們的往往是被失業、被失蹤等無盡的噩夢。
把反對當敵對,嚴防死守不給反對任何空間,「一切操之於我」,這點上中國今天的統治者跟過去的統治者沒有任何分別。即便在香港這樣的開放社會,他們也一點沒學到如何跟反對共處,封閉依舊,對現代政治隔膜依舊,毫無智慧上的增長。
但問題是,勢與願違,今天的中國包括香港,社會的多元化已不可逆,反對的崛起是多元化的重要元素。壓制反對與不可遏止的反對之間,出現前所未有的巨大張力。這張力駕馭得好,會是巨大動能即巨大的建設性力量,中國社會就有出路,就有望軟著陸。駕馭得不好,就會如大陸漂移板塊碰撞,導向集體毀滅。如何處理這張力,無疑是北京新的功課。
注:本文不代表BBC觀點和立場
讀者反饋
一個奉行自由、民主、法治的政權學習與反對共處是應然也是必然的功課,但是中共不屬這類政權。這個鄙棄自由、害怕民主、惡法治國的政權,面對反對派,面對異議的人民,打壓、迫害、消滅反對於萌芽是必然的功課。時事評論員笑蜀認為【學習與反對共處是北京新的功課】似乎對中共的本質不甚了了。
孟光, Hong Kong
中共破壞 "一國兩制" 的代價
鄧小平提出以 "一國兩制" 的模式來處理中港關係, 其目的不僅為香港回歸提供社會穩定的保證, 亦為推動國內的改革開放, 經濟繁榮, 社會穩定提供助力.
"一國兩制" 的成功落實, 同時為兩岸和平統一起著示範作用, 更向國際社會展示, 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可以與民主自由制度和平共處.
可是時至今日, 中國的所謂 "社會主義制度" 早已面目全非. 回歸18年後香港人, 台灣人對 "一國兩制" 希望幻滅. 全世界看到的是中國共產黨的本質充滿虛偽, 投機和操玩.
一個不講原則, 沒有誠信的政權, 永遠無法獲得別人的信任, 遑論尊重. 中國想要成為真正的大國強國, 希望在國際上得到其他國家的真誠合作? 首先就要學懂誠信是什麼, 學懂對異己的包容. 祗有強權才會以為憑肌肉, 便可恃勢凌人.
香港仔,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