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本·拉登之死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本拉登的藏身之處

圖像來源,AFP

圖像加註文字,

本·拉登多年來藏身在巴基斯坦最高軍事學府附近一處「豪宅」,令伊斯蘭堡倍感難堪。

美國特種兵在距巴基斯坦首都不遠處擊斃了基地組織領袖本·拉登,中國稱這是國際反恐事業的積極進展,又將此形容為「裏程碑」。

美國媒體說中國「歡呼」本·拉登之死,並認為北京對東突疆獨的態度意味著這一反應並不出人意料。

但是,有觀察人士指出中國官方反應遲緩,且言辭態度謹慎,或因中國與巴基斯坦政府關係密切,尤其是軍事領域有很強的互信,而本·拉登的藏身之地幾乎可稱為與巴基斯坦最高軍事學府相鄰。

多重權衡和官僚體制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教授朱鋒告訴BBC中文網,中國官方沒有在第一時間做出反應,除了正值「五一」放長假,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當局需要作很多政治和外交的權衡考量,對本·拉登已死的消息可能一開始還有懷疑,而且對美軍「海豹」突擊隊進入巴基斯坦境內從事軍事行動多大程度上被國際法許可等問題也難以迅速定奪。

這就決定了中國不會在奧巴馬總統宣佈本·拉登斃命的消息後啟動緊急機制,召開記者會或者向世界表明立場。

他認為這主要與中國外交體制的官僚有關。在外交上「更具個性」的俄羅斯就比中國更快對美軍行動的成功表示歡迎,他說,但這主要是風格差異,而不意味著同屬上海五國集團、同樣面臨分離主義勢力挑戰的中、俄兩國在這個問題上立場和政策有本質區別。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姜瑜周二(5月3日)在例行記者會上回答記者提問時,形容擊斃本·拉登是國際反恐事業的一個裏程碑,然後為巴基斯坦作了辯護,稱伊斯蘭堡為國際反恐戰作出了重要貢獻。

她還重申了中國對巴基斯坦的一貫政策,支持伊斯蘭堡「根據自身國情制定和實施反恐戰略,對巴基斯坦聲明繼續支持國際社會打擊恐怖主義的努力的立場表示「尊重、理解和支持」。

朱鋒指出,中國與巴基斯坦長期以來合作穩定密切,有共同的戰略利益,姜瑜周二的聲明並沒有什麼新意。

巴基斯坦的複雜性

他說,更值得注意的是本·拉登之死凸現了西方和中國對「巴基斯坦威脅」的定義差異之大。

西方認為巴基斯坦對恐怖主義和基地組織提供了藏污納垢之地,是國際恐怖主義的一個溫床。

巴基斯坦國內伊斯蘭激進勢力強大,平民政府軟弱無力,軍方一直在設法遏制伊斯蘭極端勢力和維持國內穩定。

朱鋒說,美國知道這個情況,中國也知道;西方擔心巴基斯坦一旦阿富汗化,後果不堪設想,而中國最擔心巴基斯坦政局動蕩。

他說,本·拉登之死並不會改變中巴關係的這個背景,也不會改變中國和西方對巴基斯坦威脅的截然相反的定義,所以也就不會導致中巴關係或者中國對巴基斯坦的政策出現重大變化。

樂觀的一面是此事可以促使中國民眾和決策層對巴基斯坦問題的複雜性有更多了解。

象徵意義

本·拉登之死的消息傳出,美國民眾歡呼雀躍,中國網民也展開熱烈的議論,褒貶不一。

一個比較普遍的看法是,本拉登死了,但基地組織和針對西方世界的極端態度和行為不但繼續存在,甚至很可能升級;美國並未打破「越反越恐」的怪圈。

朱鋒認為,擊斃本·拉登對美國的阿富汗戰略全局是一個推動,911襲擊受害者是遲到的正義和精神寬慰,對奧巴馬總統爭取連任是一大利好因素,但肯定不意味著美國的反恐戰略將發生重大變化。

而這也表明中國與美國在國際反恐問題上的合作關係不會發生大的變化。

有中國網友發表評論說,以前美國需要聯合中國反恐,在中美關係上對北京作出不少讓步,而本·拉登死後少了鉗制,自由世界在民主自由和人權等事務上合圍中國的力度會加大。

但朱鋒認為,國際關係說到底是利益關係,而不是道德關係。各國政府行動的主要依據是國家核心利益。

美國和中國在阿富汗問題上一個現在迫切需要合作的問題就是如何防止阿富汗變成國際毒品走私主要源頭之一。

不過,中美在反恐戰爭方面的合作將如以往一樣充滿坎坷,特別是在如何遏制朝鮮和伊朗的威脅問題上,分歧依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