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將於2025年前告別核電?專家稱不可能

  • 鄭仲嵐
  • BBC中文網台灣特約記者
反核遊行團體向政府提出停止興建核電站,分階段全面終結核電。(資料圖片)

圖像來源,Reuters

圖像加註文字,

反核遊行團體向政府提出停止興建核電站,分階段全面終結核電。(資料圖片)

台灣立法院11日修法通過電業不再由國家壟斷,未來更設定目標,2025年前核電完全停止,但專家表示注定失敗。

能成為亞洲第一?

根據台灣立法院的電業法修正案,未來電業自由化後,綠能產業將為優先執行對象,用戶可以選擇傳統"台灣電力"以外的其他新公司。其中,2025年前,台灣的所有核電廠明定"停止運轉"。若成功,將成亞洲首例。

台灣清華大學核子工程與科學研究所所長許榮鈞教授,在接受BBC中文網記者訪問時表示,這項政策是民進黨政府選前所提出的承諾,現在落實並不感到意外。而現行台灣6座核電機組中,已經有3座停止運轉。

談到綠能建置,許榮鈞也覺得愈多愈好,畢竟綠能電源有其乾淨的特點。只是台灣有許多人把綠能跟核能一起類比,他認為就是"橘子與蘋果",本身就大不相同。

他解釋,再生能源,不論風力或是太陽能,是看天吃飯的,它可以當作輔助,但是它變動性大,而且成本高。不像核能或是火力,都是全天運轉,這是台灣政府未來要衡量的。

至於目前台灣政府選擇這樣的方案,他認為也是政治長年角力下的抉擇,但他也說有時台灣在政策討論上,會失去理性空間。

Skip podcast promotion and continue reading
BBC 時事一周 Newsweek (Cantonese)

BBC國際台粵語節目,重溫一周國際大事,兩岸四地消息,英國境況。並備有專題環節:〈記者來鴻〉、〈英國生活點滴〉和〈華人談天下〉。

分集

End of podcast promotion

減碳優於廢核

許榮鈞先解釋結果,他認為核能如果全被取代,勢必就是燃煤和天然氣的使用量會大增。一到了夏天,勢必用量會更明顯加大,而事實上,目前新政府有向日本採購兩組較舊型的火力發電機組,應該也是未來因應此道。

許榮鈞說,目前國際的趨勢是"減碳優於廢核",因為氣候劇烈變遷的緣故,減碳幾乎是"全球共識",但台灣政府沒有先以減碳優先。

目前在台灣,碳的排放量也不少,以台灣有名的摩托車來說,2016年台灣交通部登記數量為1366萬輛,汽車為775萬輛。加上中南部許多中小工廠,碳排放量甚為驚人,PM2.5在這些地區幾乎常常達危險值。

他說,不論選擇何種能源,用科學的方法來看,都有其風險,就像火力跟天然氣,也會對居民氣管和肺有病變。核能也會有風險,但目前全世界400多個機組都有比較安全的績效,許榮鈞則說台灣的績效一直都排名世界前面。

日本當作借鏡

一提到"非核家園",許多會以目前世界唯一的例子德國來類比,並認為台灣有其條件可以廢核能。許榮鈞則反舉例,認為台灣的環境比較像日本,因為這兩個都是島嶼,每一度電都是要"自己發出來"。

之前日本在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的福島電廠核能外洩後,當時日本就提出"非核家園",並宣誓要廢除核電廠。

但在安倍政府接手後,還是陸續重啟部分反應爐,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也在5週年紀念演說時表示:"日本資源貧乏,重啟核能才能保證能源穩定。"

許榮鈞說,為何他會認為非核家園難執行,因為連日本評估後都做不到。日本先前也是買天然氣,但因為島嶼關係,冷凍運輸成本都高,幾年下來依舊是會讓國家能源財政出現赤字。

而提到德國,他則說:"德國是大陸型氣候,它的電也可以跟周邊國家調節,甚至直接買"。日本最後是強化核電的機組審查,在法規更嚴謹上重啟核電。

不過許榮鈞也表示,執政黨既然贏了選舉,那就好好實行,如果成功當然很好,但如果失敗,受害的將是全台灣的能源政策。他也表示絶不是因為自己是核工專家才這樣說,輻射不只用電,在醫療、商業上應用都很多。

最後他感嘆"很多人拿德國來比,但他們GDP高,電費也高,氣候也涼爽。台灣電費已經很低,先前要調漲都引發爭議,台灣還是先衡量自身條件再分析,要是為了意識形態做選擇,未來代價可能會很大。"

請用下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