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往事:美國曾計劃核攻擊摧毀俄羅斯和中國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秘密文件顯示,戰後美軍選定蘇聯66座城市作為核打擊目標(1946年8月7日美國在比基尼島進行水下原子彈試驗)。
美國解密文件顯示,美國冷戰時期制定計劃,通過末日核攻擊徹底摧毀俄羅斯和中國。當時西方認為無法在一場常規戰爭中戰勝蘇聯。
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最近公布的解密文件顯示,在約翰遜總統時期,五角大樓制定了針對核軍事和常規軍事目標,以及城市/工業目標實施先發制人和報復性核打擊的計劃,旨在把蘇聯"從一個主要的工業大國"變成一個"無法維持"的社會。
喬治華盛頓大學的的國家安全檔案項目通過所謂"強制解密審查"規定獲取了這些文件。文件記錄了五角大樓1964年制定的所謂的"一次性整體行動計劃"(SIOP)。
美國政府從未解密包含"一次性整體行動計劃"具體內容的文件,研究人員通過輔助文件弄清了當時核打擊計劃的基本構成。按照該計劃,蘇聯的城市地區以及工業中心成為美國核攻擊的目標。
這些文件說,美國還計劃對中國30個主要城市發動核攻擊,讓中國城市人口的30%消失。可怕的攻擊旨在讓俄中兩國的"社會徹底被摧毀"。
美國在古巴導彈危機發生兩年後制定了這個計劃,顯示美國實行"摧毀人口作為衡量摧毀敵國社會有效性的主要手段,同時不可避免地導致工業被毀。"
圖像來源,xinhua
解密文件說,美國計劃對中國30個主要城市發動核攻擊,讓中國城市人口的30%消失。(60年代的北京)。
雖然並沒有對這種核打擊造成的具體傷亡的估計數字,但是在1961年所作的一個估計認為這種"一次性整體行動計劃"會抹去71%的俄羅斯城市人口,53%的中國城市人口。
1962年的一個估計說,對軍事和城市/工業目標"美國發動沒有警告的打擊"可能導致蘇聯7000萬人口死亡。
戰後美蘇反目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和蘇聯就開始將彼此視為敵人。今年初《每日星報》報道說,一份戰後美軍的秘密文件顯示,戰後美軍選定蘇聯66座城市作為在蘇聯同西方發生戰爭時的核打擊目標。
1945年9月15日給美軍少將萊斯利·格魯夫斯(Leslie Groves)的一份備忘錄秘密文件顯示,核攻擊的目標是要摧毀敵人的抵抗意志和能力。格魯夫斯少將是當時秘密進行的曼哈頓計劃,既美國陸軍部研製原子彈計劃的負責人。
這個針對蘇聯的核打擊計劃,是在美國對日本廣島和長崎投擲了兩枚原子彈後一個多月後制定的。文件顯示,美軍指揮官認為,摧毀蘇聯的主要城市需要204枚核彈。另外還需要20枚核彈摧毀蘇聯軍事設施,取得戰場上的勝利。
當時美軍指揮官認為,按照48%的有效率計算,美軍需要466枚核彈才能完成上述攻擊目標。
冷戰中的華約
這些令人不安的文件顯示了在冷戰期間華盛頓心存戒備的狀態,當時美蘇各自保持了成千上萬枚核彈頭。根據《每日星報》的報道,1967年美軍的核彈數量31255枚,而蘇聯的核彈頭數目在1986年達到高峰,為45000枚。
美國《國家利益》雜誌報道說,美蘇雙方都制定過動用核彈作毀滅性攻擊的計劃。7月31日《國家利益》的報道說,在1970年代前,西方一致認為他們無法在一場常規戰爭中戰勝蘇聯。
冷戰後來自捷克的解密文件表明華約國家的戰爭計劃中也包括發動核攻擊。當時蘇聯將軍"完全預料到西方帝國主義會首先發動核攻擊"。蘇聯及其盟友決心在戰爭迫近的時候發動先發制人的核攻擊。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解密文件顯示,冷戰中蘇聯將軍"完全預料到西方帝國主義會首先發動核攻擊",華約國家制定了在戰爭迫近的時候發動先發制人的核攻擊(1968年8月蘇軍坦克開進布拉格)。
根據華約的軍事計劃,德國的大城市,荷蘭,丹麥這些國家的主要城市和軍事設施都會成為核攻擊目標。華約部隊會動用小型戰術核武器攻擊北約的軍事基地。他們計劃動用189件核武器發動攻擊。
"華沙條約"這個在冷戰中同"北約"對峙的軍事集團的總部設在莫斯科。戈爾巴喬夫時代蘇聯開始全面調整對西方的政策,華約組織在1991年被解散。
古巴導彈危機
《太陽報》在報道美國冷戰核攻擊計劃時提到了1962年發生的古巴導彈危機。報道說,那次危機幾乎把世界帶入核大戰。在當年的10月27日,美國海軍「比爾」號驅逐艦(USS Beale)在海上巡邏執行封鎖古巴的任務。
這艘美國軍艦偵測到了蘇聯的B-59核潛艇潛伏在執行封鎖的水面艦隻下面。「比爾」號驅逐艦向水下投入一些不會爆炸的深水炸彈,對蘇聯潛艇示警。但是蘇聯潛艇艦長並沒有意識到深水炸彈並不致命,他下令凖備發射裝有核彈頭的魚雷。
如果不是潛艇發射程序需要艦上所有指揮官簽字通過,那次誤解就會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當時蘇聯B-59潛艇上的第二號指揮官瓦西里·阿爾希波夫(Vasili Arkhipov)拒絶同意發動攻擊,而且最後說服艦長不下令攻擊。
報道說,如果在蘇聯潛艇上沒有頭腦冷靜的阿爾希波夫,潛艇攻擊會把美蘇冷戰升級為核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