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統宣講者禁入台灣 李毅被逐事件引發言論自由爭議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台灣獨派團體素來反對有統戰意圖的大陸人士進入。但政府宣稱將據此收緊相關簽證政策引發了言論管制的爭議。
本月初,鼓吹武力統一台灣的中國學者李毅日前受台灣統派團體邀請訪台,引發台灣社會議論。最後台灣政府以李毅持觀光簽證,不得在台發表演說為由,將李毅強制出境。台灣陸委會事後宣佈,蔡英文總統已裁示有關單位,日後對於來台宣揚「武力統一」或「一國兩制」等相關人士嚴格把關,必要時不發予簽證。
4月19日,台灣陸委會進一步宣稱,會針對任職於港澳媒體的高層人士,加強來台工作內容之審核。
這一事件引起熱議:台灣是否在收緊言論自由?未來如何判別何謂武統言論?言論自由和領土安全的界線如何判別?
不歡迎一國兩制台灣方案
台灣陸委會發佈的新聞通知指出,「不歡迎不尊重台灣主流民意以及兩岸現實的中國大陸人士來台推銷『習五條』、『一國兩制台灣方案』。」
該聲明解釋,台灣尊重言論自由,但「宣揚武力統一台灣等相關言論,和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20條禁止鼓吹戰爭的規範精神相違背。」
台灣民進黨發言人周江傑稱,依據台灣《兩公約施行法》(兩公約指聯合國《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第2條:「兩公約所揭示保障人權之規定,具有國內法律之效力。」因此台灣禁止任何鼓吹戰爭者入境,有法律依據,也是保障人權的作為。
台灣時事評論者顏擇雅亦同意蔡政府作為,她在臉書表示:「武統就是威脅殺人,保護言論自由沒有保護到殺人威脅的 。」
顏擇雅舉例說,奧地利前總統庫爾特·瓦爾德海姆(Kurt Waldheim)就曾因拒絶為納粹過往認錯道歉,而被美國宣佈為「不受歡迎人物」。
但此舉引起國民黨民意代表批評,認為蔡英文政府此舉違反言論自由,行「戒嚴」之實。國民黨文傳會代表黃子哲批評稱,民進黨政府驅逐李毅行徑恐違反言論自由,尤其李毅純粹只是發表言論,沒有「付諸行動」。
言論自由或領土安全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台灣和中國大陸的複雜關係沒有出現改變的跡象。
台灣政治大學法律系副教授廖元豪亦於中國時報投書批評台灣政府舉措。
廖元豪認為,驅離李毅實為走回國民黨當年限制言論之老路,並言民進黨忘卻台灣言論自由「殉道者」鄭南榕之精神。廖元豪指出,李毅遭驅除出境時,尚未發表演說,「何以見得有當下立即危險。」因此,廖稱民進黨政府此舉是根據李毅之前的言論而行動,而此舉「搞得連民運人士王希哲都得自清『我不是武統』,多麼可悲。辛苦30年,一夕回到解嚴前?」
廖元豪強調,在台灣言論自由就該保障「不受歡迎的言論」,根據台灣大法官多次釋憲都表明管制政治意見的「內容」是最大的錯誤。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台灣法律保障民主示威和言論自由。以國土安全名義限制統戰言論和人員交流,其邊界如何把握引發爭論。
台灣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特聘教授林志潔接受台灣媒體訪問時表示,「個人的言論自由則應獲得最大保障。」但林志潔強調,但若統戰已從思想化為行動,就有必要進行管制。
林志潔說,以澳大利亞為例,現在該國避免被中國滲透,開始設計「代理人登記制度」,亦即與中國有交易往來的機構或人需要向當地政府註冊。她說,台灣與中國的力量懸殊,台灣政府需盡快制定類似法令自我防衛。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國民黨前主席連戰訪問北京時街上出現的標語。台灣各界尤其是不同黨派對於「統一」具有非常不同的觀點。
台灣中研院法律研究所助研究員林建志教授告訴BBC中文,陸委會需要區別對待本國籍以及外國籍人士。
林建志解釋,前者若在自己領土發表統一等相關言論——譬如邀請李毅來台的「台灣統一促進會」,台灣政府如果要解散它,恐會有很複雜的過程,難度很大。
林建志稱,從世界各國的案例以及台灣的法令來看,要拒絶非本國籍人士入境不是件難事。

圖像來源,AFP
習近平承諾「中國人不打中國人」,但堅稱「不放棄武力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