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二战“中美合作所”美军到台参加国庆

  • 林楠森
  • BBC中文網駐台灣特約記者
台灣慶祝國慶節邀請外賓

圖像來源,BBC World Service

圖像加註文字,

他們當年在中國參戰時還不到二十歲,現在都已近九十高齡

在台灣的百年國慶節前夕官方邀請的外賓陸續到台,其中由軍方邀請的一群美國老者,是二戰期間服役於中美合作所的美國海軍人員。

他們許多人當年在中國參戰時還不到二十歲,而目前都已近九十高齡,這個十二人的代表團除了到台北參加國慶外,同時也出席了台灣軍方出版其口述歷史的發表會。 他們在中國的經歷被稱為"稻田海軍",因為他們雖作為海軍,但服役作戰的地點不在海上艦艇,而是在中國的稻田間。 美國在台協會駐台副代表馬怡瑞稱他們為二戰英雄,他說他們當年在中國戰區的事跡,多數美國人也不了解。 中美合作所是美國海軍部在二戰中國戰區,與軍統局合作成立的軍事情報組織,其任務包括了氣象觀測,無線電截收,以及訓練軍統局游擊隊等。 美軍前後派出了約二千五百名海軍官兵參與該合作計劃,按馬怡瑞的話來說,中美合作所是美國史上第一次派兵到外國並接受外國指揮官領導。 不同評價 中美合作所的最高指揮官是軍統局的戴笠,副指揮官則是美國的邁爾斯,由於軍統局與戴笠在國共鬥爭中扮演的角色,連帶使得中美合作所自1949年以後在中國有許多負面評價。 此一經常被指運用美國裝備及技術審訊中共黨員的單位,各種負面評價包括了指其為"反共反人民的法西斯集中營"。 由軍統局改制的台灣軍事情報局,在其出版的口述歷史專書發佈會上,則將這類的負面評價稱為"扭曲事實"。 軍事情報局有關專書列出中美合作所對二戰遠東戰區的貢獻,包括了其北自戈壁沙漠,南至越南邊界的氣象站,以及大青山別働軍等,完成協助美軍從海上擊潰日軍,從陸上牽制日軍。 別働軍是直屬軍統的部隊,而當時中美合作所訓練的中國士兵,還包括軍統底下另一支忠義救國軍,據軍情局的數據,其前後共訓練了近五萬名士兵及一千多名幹部。 雖然戴笠在美國二戰援華軍事將領及國務院間的評價也不見得正面,但由軍情局出版的口述歷史,這些美國海軍人員則對戴笠普遍正面評價。 口述歷史 從這次到台的這群退役美軍背景來看,他們多數是海軍的電訊人員,其中也包括了美國海軍精銳海豹部隊前身海軍偵察突擊隊成員。 據他們接受口述歷史的描述,他們當年在中國戰區的工作包括了收發軍事秘電,截收日軍電訊,爆破任務,訓練中國士兵及近距離觀測日軍基地等。 他們並表示,即使在二戰結束後其在中國的任務仍被海軍視為極機密,美國政府是在七十年代末才發文同意其可公開討論當年往事。 當年負責截收日軍無線電任務的米勒回憶說,他在戰後回到美國海軍其它單任職時,海軍發給他一張卡片,上面註明瞭"在美國海軍中,不得詢問此人過去的工作",而他在被後來單位指揮官問到過去經驗時,總拿出這張卡片作為回答。 這些美國老兵回憶說,,當時他們在中國受到軍統局很好的照顧,吃得好住得好,同時也受到了軍統人員的嚴密保護。 他們並說,在中國戰區服役時並不了解合作的單位軍統局是個秘密組織,也並未涉及國共間的鬥爭,其在歌樂山服役期間,並未見到其後發生的關押囚犯或解放軍進入重慶前的集體處決事件。 歷史詮釋 作為台灣軍方與中美合作所美方人員聯繫的忠義會代表,前軍情局副局長翁衍慶說,雙方六十多年來的友誼維持不墜,他們是中華民國的忠實友人。 他說,雙方在敵後戰區培養的特殊情感,使得一些中美合作所的美方人員,至今仍拒絕中國大陸方面邀請其重回重慶郊外的合作所舊址訪問。 在口述歷史中,有美軍人員至今仍以冷戰時期美國定調的"自由中國",來稱呼目前的台灣。 負責為這些美國海軍人員進行口述歷史的台灣中研院學者張力說,中美合作所雖然長期在中國大陸遭到扭曲,但近年來也有大陸知識分子質疑,這原本是中美兩國之間的亮點,卻被變成了一個污點。 不過在台北宣稱中華民國建國百年且持續存在下,北京方面則宣稱中華民國已在1949年被消滅,這種不同的歷史詮釋即使在國共大談和解的辛亥百年當下,仍然是個無解的習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