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地报道:中国大陆媒体在台湾
- BBC中文網記者威克
- 從台灣實地報道

圖像來源,BBC World Service
台灣的酒店可以收看到多家中國大陸衛星電視頻道的節目,但是一般家庭就沒有這種服務。
兩岸的媒體其實在很早以前就已經有了互動,只不過中國大陸媒體到台灣駐點稍微晚了一些。
在台灣的酒店可以看到部分中國大陸電視台的頻道,不過似乎基本上是為了服務中國大陸赴台旅遊的人士。
台灣也在數年前開放中國大陸媒體記者在台灣駐點採訪,但是有相當嚴格的規定,例如不能掛牌稱為駐台辦公室等等。
低調再低調
雖然兩岸的氣氛有所緩解,但是這些駐台的中國大陸媒體記者非常的低調,不願成為被採訪的目標。
而台灣記者其實似乎也有所顧慮,幾位曾經被派往中國大陸駐點的台灣記者只願意私下聊聊,但是主要原因是和所屬的台灣媒體有關係。
一家常年被視為支持綠營的電視台記者說,他們剛剛取得中國大陸的同意,可以在上海和北京駐點,所以主管告訴他們保持低調不要「惹是生非」。
詞句切換
在台灣也見到被稱為「名嘴」的台灣評論人士,在下了台灣的電視節目之後隨即登上中國大陸電視台的熒屏畫面。
這些名嘴適應能力特強,一上了中國大陸的節目,台灣所使用的詞句立刻改成了中國大陸慣用的言詞。
台灣的總統就成了「台灣領導人」、計程車搖身一變改為「出租車」等等,而通常中國大陸電視台找的這些台灣名嘴大多都是支持藍營的評論人士,台灣的媒體朋友笑笑說「原因那就不言而喻」了。
記者同行告訴我,台灣媒體面臨慘淡經營、競爭激烈的環境,所以能省則省,節衣縮食,不少電視節目採取了截取中國電視畫面,略作改裝直接播出的做法。
結果一個描述國共內戰的紀錄片,旁白就此齣現了中國大陸腔調的「人民解放軍」和台灣腔調的「共軍」共存的現象。
微博威力
雖然台灣的商店並不出售中國大陸出版的報紙,但是台灣的有線電視台有100多個,而且互聯網網路開放,網友隨時可以登錄中國大陸的網站。
不過就接觸的台灣親朋好友而言,除了研究中國大陸媒體的學者之外,似乎沒有什麼人對中國大陸的媒體有興趣。
反倒是,由於許多知名的藝人在新浪、騰訊等入口網站開設微博,吸引了不少台灣追星族或者粉絲跟隨。
和台灣同行茶敘的時候,大家都相當感慨,辛苦採訪得來的新聞比不過哪位明星要當爸爸或者媽媽,也比不過哪位大明星和誰談戀愛,大家一陣辛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