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天津(1):“新金融”发展的探索

圖像來源,
天津為了發展「新金融」在2009年底創辦的渤海商品交易所。
位於中國渤海灣的天津,是四大直轄市之一,也是一個依托港口的工商業重鎮。隨著近年來中國大力發展環渤海經濟,天津也開始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為此,BBC中文網特別走訪了天津,實地了解當地的一些最新情況,並推出「走進天津」報道系列。在第一輯中,我們將探討天津近年來在發展新金融方面的歷程。
歷史上,天津曾經是和上海鼎足而立的中國兩大工商業和金融業重鎮,甚至有「南上海,北天津」的說法。不過,在過去幾十年裏,天津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似乎失去了它的光環,和上海之間的距離也逐步擴大了。
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加快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發展戰略,全國人大把「推進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寫入了國家「十一五」和「十二五」規劃綱要。天津再次中國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核心城市之一,並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
事實上,近幾個月來,有關天津發展「新金融」的報道和評論不斷出現在中國各大媒體上。為此,BBC中文網記者也特別專訪了有關金融改革創新的主要負責人、天津市主管金融財經事務的副市長崔津渡。
圖像來源,
負責金融事務的天津副市長崔津渡接受記者採訪。
「新金融」概念
崔副市長表示,天津市按照國務院要求,在2006年制定了天津濱海新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稍後制定了天津濱海新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驗金融改革創新專項方案,這兩個方案先後得到國務院批准實施,其中提出了「新金融」概念。主要專注於六個方面的內容,包括多渠道擴大直接融資比重,健全金融機構服務體系,實施金融綜合經營試點和推進產業金融發展,開展外匯管理體制改革試點,發展資本市場,健全金融發展環境。其中的「新金融」概念,是相對於中國金融市場而言的。有些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在歐美早已發展成熟,而在中國剛剛起步;有些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即使在歐美市場也是新生事物,對於中國來說也是新生事物了;再有,我國已有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業務,既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也有迫切的改革要求。總起來說,新金融包括現代金融和改革創新的兩方面含義。
崔副市長在採訪中也坦承,天津決定發展「新金融」,也是唯一可行的路,因為天津在重新發展金融業方面的起步條件與北京、上海和深圳相比有很多差距,而這些城市都已經建立了較為成熟的金融市場,所以天津能做的就是要「填補空白」,在金融創新上下功夫,除了發展傳統金融外,還要大膽嘗試現代金融,以此來提高本身金融業的競爭力。而且在宏觀角度上,天津也就扮演了中國金融業改革創新基地的角色。
毫無疑問,過去幾年來,天津在新金融領域做出了不少突破和嘗試。例如在2006年創立了全國第一個投資基金—渤海產業投資基金,後來又推出了中國第一支船舶產業投資基金—船舶產業投資基金,2006年2月還創辦了首家以天津為總部的商業銀行—渤海銀行。此外,天津幾年來還成立了13個商品交易所,包括渤海商品交易所,碳排放權交易所,貴金屬交易所等。
圖像來源,
天津渤海商品交易所董事長閻東升。
現貨商品交易 渤海商品交易所是在2009年12月18日開業運營的,和其它商品交易所不同的是,渤海商品交易所沒有期貨商品交易,只有現貨交易,而且還是中國第一家現貨商品交易所。該交易所的董事長閻東升對我們表示,渤海商品交易所之所以決定只做現貨交易,是為了彌補中國沒有現貨交易市場的空白,與現有的期貨商品交易所匹配,形成為期貨交易服務的現貨交易基礎,建立與期貨交易價格相呼應的鮮活建議價格。
據閻董事長透露,渤海商品交易所有17個交易品種,包括原油、煤炭和焦炭等能源產品,熱軋卷板、螺紋鋼等冶金產品,聚乙烯、聚丙烯、PTA等石化產品,以及白砂糖、綿白糖和棉花等農產品。現貨交易所的真正價值是,追求現貨貿易,爭取達到一定的交割率,把交易所變成賣方的產品銷售平台。渤海商品交易所有的產品沒有交割,如石油;一般產品有10%左右的交割率,如熱軋卷板、螺紋鋼、聚乙烯和聚丙烯;少量產品有20%至45%的交割率,如白砂糖和綿白糖。渤海商品交易所開業第一年的交易額為3000億元,第二年有望達到一萬億元,其中80%是散戶交易,佔總交易額的20%。
圖像來源,Xinhua
過去幾年來,天津在新金融領域做出了不少嘗試。
不過,據了解,渤海商品交易所的交易規模目前仍然處於較低水平。上海、大連、鄭州等期貨商品交易所全年累計交易額達到300萬億元人民幣,其中光是上海期貨商品交易所的交易額就超過100萬億元人民幣。與此相比,渤海商品交易所目前不到萬億的交易額顯得有些單薄。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的同生輝院長在接受BBC中文網專訪時表示:「渤海商品交易所理論上發展前途沒有問題,也已經建立起來了。但是如何做大做強,只能是通過邊發展邊摸索的辦法來解決。」 他認為關鍵在於要依據規範、穩健、有效的原則去逐步實施。他指出:「在渤海商品交易所成為全國性的優質品牌之前,很難做得很大」。 同院長還補充說,「已經有媒體報道,天津部分交易所在交易模式、股東和治理結構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包括海外衍生品專家、監管層在內的金融業內人士對此已經有了質疑的聲音」。 風險管理機制
同生輝院長認為,天津的新金融做了很多大膽的嘗試,新金融的定位也非常具有前瞻性。但是,他也表示「在天津的多家交易所中,我認為也應該有側重點,有先後,是不是一起上,值得考慮。如果要發展,還要引入競爭機制,這樣才能出效率。還有最關鍵的一點,監管措施,一定要及時到位,這樣會將可能的損失降到最低,做到防患於未然。」 上海市金融辦主任方星海在接受BBC採訪時也提到,天津在私募基金這個行業開了個好頭,貢獻很大。他認為天津的金融改革勇氣可嘉,但是在中國做創新,一定要規避風險。
天津市副市長崔津渡則表示,天津在規避風險方面也做了不少努力,包括在推出每項新金融產品前都會成立專門小組就產品風險等進行研究,並制定相關的制度和規則來管理有關運作。不過,他同時也承認,有些特別新的金融產品例如碳排放權交易,他們實在沒有可以借鑒的東西,所以只有自行摸索研究。
探索仍需時間
上海市金融辦主任方星海感嘆說,「中國的金融創新還是太少」。他同時也表示,「創新和控制風險都需要人才,天津在這方面的人才還不是太多,但是人才的積累需要時間,也需要一些特殊的政策,這也就制約了創新的速度」。 崔副市長在採訪中也承認,天津新金融的發展還面對不少挑戰,因此也特別需要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他說,雖然天津申辦的場外交易市場(OTC)和港股指通車項目因為各種原因受到擱置,但是天津今後仍會爭取做類似金融創新的嘗試。 正如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的同生輝院長所言,天津的新金融定位和探索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面臨的困難也很大,人才問題,市場成熟度問題以及天津如何配合國家整體戰略布局來發展,「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需要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