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会议求稳为主缺乏新意

圖像來源,BBC World Service
中國舉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求穩。
中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12日到14日在北京舉行,此次會議被外界評價為「缺乏新意」,會議的基調以「求穩」為主,會上不斷重覆強調「穩」。
據媒體報道,會議提出「穩增長」,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保持社會和諧穩定,迎接中共十八大的召開。
在目前由西方主權債務危機導致國際經濟形勢走低的影響下,中國經濟正在遭遇多重困難,包括地方政府債務危機、中小型私營企業的高利貸、房地產泡沫及並未完全控制的高通脹等。
不得已之舉
所以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求穩」作為未來的經濟政策,在相當一部分經濟學家看來是目前局勢下不得已的對策。
在北京的經濟學家仲大軍在接受BBC中文網的採訪時認為,中國當局大力推出經濟維穩政策的原因,可能是希望改善中國的經濟質量。
仲大軍說,忽冷忽熱、忽高忽低的經濟發展模式會帶來很多問題,表面看中國的GDP增長很快,但有些投資是無效型、浪費型投資,儘管拉動了GDP,但經濟效益並不一定好。
此外,太快的經濟增長可能帶來高通脹,影響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但是急剎車式的降溫政策也會導致部分企業關閉,工人失業,造成社會不穩定。
左右為難
仲大軍認為,目前的局勢使當局在制定政策時很困難,這次不能像2008年那樣撥巨款刺激經濟,那樣會再次引發高通脹,並加劇房地產泡沫。而與此同時,又必須保持經濟增長的速度,保證企業的經營和工人的就業率。
中國經濟改革開放30多年來,在打破大鍋飯的同時,也拉大了各階層收入的差距。反映在消費經濟方面,中國的富人近年來對國外名牌的熱情增加了在西方國家的消費,而中國的普通老百姓卻因為缺錢而無力推動國內消費。
所以仲大軍認為,政府在調整經濟政策的同時,也應該在社會保障、社會分配等各方面作政策調整,不僅要在經濟方面求穩,也要在政治、社會方面求穩,這樣才會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