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谈中国:应净化滋生“过度娱乐化”的土壤

  • 寮子背
  • 中國網友
江蘇衛視的交友節目「非誠勿擾」

圖像來源,BBC World Service

圖像加註文字,

江蘇衛視的交友節目「非誠勿擾」

廣電總局新聞發言人日前說,全國34個電視上星綜合頻道元旦起推出了改版後新編排,同去年相比,新聞類節目增加了三分之一,新創辦欄目達50多個,七類被調控娛樂性較強節目減少了三分之二。「從今年的新編排看,節目類型更加豐富合理,過度娛樂化傾向得到明顯遏制。」

通過減少娛樂性節目、增加新聞和自辦欄目,對於電視頻道的淨化,顯然是必不可少的,否則,一打開電視,除了喋喋不休讓人倒胃口的庸俗廣告之外,充斥熒屏的都是嘻嘻哈哈搞鬼搞怪甚至尺度大開的所謂娛樂節目的話,電視還真不知會走到哪裏去了。

電視走到哪裏去了?作為綜合性立體媒體(其實真正立體的應該是互聯網了),電視一直堅挺的優勢是整點新聞和直播。尤其是直播,其現場感和同步性是其他媒體無法替代的,許多人看到當年電視直播「9·11」事件時,還以為在放電影和電視劇即可見一斑。而扳著面孔的正統新聞節目儘管號稱收視率居高不下,受歡迎程度大家心裏都有數。於是,為了將互聯網時代的受眾拉回熒屏,電視台可是絞盡了腦汁。最終的結果的,效仿西方電視搞些相親類的輕鬆節目,之後便全面娛樂了,直至全民愚樂。

互相模仿和抄襲的電視節目於嘈嘈雜雜和打打鬧鬧中,自以為得計地完成了從庸俗、低俗到媚俗的娛樂三級跳,在為虎作倀、推波助瀾的商家嫌了個盆滿缽滿、暗自竊喜中,在電視台收獲了人氣和銅板的雙贏中,電視朝著高收視率的高速路上一路狂奔,不知所向。

我們需要娛樂,這毋庸置疑。電視節目的娛樂化和輕鬆化也的確是一種時代的進步,尤其在高節奏的當今社會,好不容易坐下來喘口氣,誰也不想深沉和沉重。問題在於,我們的電視人似乎一開始就沒弄明白什麼是娛樂,只是在瞎折騰。

一個個小丑和耍猴般的主持人極盡惡俗之能事,胡侃瞎吹,不知所云。當嘴皮子實在黔驢技窮後,便引入有著性感尺度的「肢體語言」,讓眾多正人君子勃然大怒,也令一些家長因「誤人子弟」而大擔其憂。

於是,怎樣娛樂就成了問題。作為主管部門,廣電部門也腦筋大傷,並一直加強監管和審查,嚴防電視節目過度娛樂化。但對怎樣才算「過度」的拿捏也是頗費心思的。畢竟,娛樂節目之所以有其市場,有其生長的土壤,如果因偶爾「過度」而一棍子打死,很可能在受眾中形成逆反心理,其結果或有過之而無不及。

之所以出現「過度」,既有著傳媒和商家因急功近利而將社會效益拋諸腦後的不負責任,更有著受眾俗化的不辯事實。

對於前者,除了削減可能碰高壓線的娛樂節目,更要給電視節目予更清晰的指引。從制度上,也即從源頭上嚴堵節目過度,讓他們無空子可鑽,這點十分重要。其次,必須再大查處力度,對於違犯制度甚至觸犯法律法規的,一律嚴懲不怠,該撤銷節目就撤銷節目,該追究誰的責任就追究誰的責任,絕不姑息。

對於後者,必須淨化滋生「過度娛樂」的土壤。作為大眾傳媒,弘揚正氣、拒絕醜惡應是一直高揚的旗幟。媒體應強化社會責任感,潔淨所有宣傳陣地,在正面引導中,讓涉世未深的受眾迷途知返,不至沉迷於「過度娛樂」中越陷越深、不能自拔。如果受眾的品位上去了,媚俗的電視節目只能是無人問津的獨角戲。

大家談中國》的文章不代表BBC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大家投稿,請把文章發送到:按鍵 tougao@bbc.co.uk

讀者反饋

當前中國,與其要【淨化】滋生【過度娛樂】的【土壤】,不如【先淨化】滋生【強權貪腐】的【土壤】來得【迫切實際】。這個【反建議】,會是【逆耳】還是【順耳】?孟光,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