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谈中国:“深化改革”已成悖论

圖像來源,c
改革大旗,已成偷運自身利益的「改革」倡導者爭相披掛的虎皮。
「深化改革」所以已成悖論,正在於那些在30年「嚴打」和反腐「高壓」態勢下,越宜厚重的貪腐財富和權利,亦將隨之而深化。這正是「深化改革」被寄予的價值和陷入的尷尬。
《寧要"不完美"的改革 不要不改革的危機》這類「改革」宣言,「危機」、「衰退」和「不改革」的帽子是先扣給他人的,而假言批判或某個劇目的出演是緊隨其後的。這類荒謬邏輯論式的推出,目的只為了一個內容含混不清,叫作「深化改革」的動作出台。
很清楚,把方向和目的截然不同的前15年改革和後15年「改革」混稱為「「不完美」的改革」,是有意混淆他人論點;把對後15年「改革」導致的危機的批判,呵斥為「不改革」,顯然是在偷換他人概念,這就為本輪「深化改革」批上了「欺世盜名」的旁注。
前30年改革的後半頁,已經使80%的國人無端淪為赤貧。以分蛋糕為假唱的後續改革,又能怎樣?我們已經看到,正是沒有懲治和法辦的腐敗和掠奪,才導致更多權利、財富格局中人如魚得水;正是整個國民無權對現有財富、權利格局不認同,才導致群體抗爭和社會對峙如火如荼;正是改革越來越被納為權利和財富俱樂部的遊戲,才導致中國改革走上歧途並擱淺,毫無「繼續」和「深化」邏輯可言。
我們已經厭惡地領略到,改革大旗,已成偷運自身利益的「改革」倡導者爭相披掛的虎皮。中國改革命題最大的修正者和篡改者,已經充斥了改革舞台。那些改革修飾語:「繼續」、「深化」不但因此變得可疑,更有在邏輯上為洗白掠奪、盜竊的財富正本清源、拓寬前程之嫌。
正如「改革中出現的問題,只能在改革中去解決」想混淆的那樣,這些問題是改革不可避免的、而不是「深化」刻意要達成的。真是這樣嗎?答案請到這個背景裏去找:改革已經越來越像老百姓在拾「改革」的牙慧,「改革」越深化,越像是一小撮人的表演了!
當今中國資本市場,可具話語權的資本來源,無非這幾類:「原始積累」來的,房地產爆發的,產權改革易手的,靠權勢和壟斷背景募集的,以及黨國稅務、銀行、外匯管制巧取豪奪的。這樣審視下來,「深化改革」、尤其是資本市場「改革」大戲的劇情,也就昭然若揭了。正如這些資本的來路一樣,法制和公民社會的缺失,仍然是第一生產要素。撇開公權力要不要介入這些資本的合法性不談,僅就這些資本繼續「深入改革」這個國家的政經基礎而言,就足以將公權力和公民社會埋葬。
迴避這些社會核心危機,而去大談行政、產權、市場、金融壟斷改革,既與老百姓的民生、民權無眼緣,更與所謂「不完善」的改革和國家發展無關。把抽掉本質的改革稱作「不完善」的改革,是在刻意偷換改革概念。毫無疑問,今天的貪腐財富,就是明天被洗白的民營資本!今天的新權貴,就是明天的財閥和大亨。毋庸諱言,當前所謂的「深化改革」,既充滿了新權貴鞏固既得利益的急不可耐,更傳遞出市儈資本換取政治權力的難抑訴求。
「深化改革」已成悖論。正在於法制和公民社會是「頂層設計」不願構想的。一方面,是國相悲天憫人的政治改革告白;一方面,所有來自民間的意見和訴求都被噤聲。「維穩」已經維到滿街軍警荷槍實彈、盤查行人的程度,這輪改革「深化」的天機何在?這種一言堂的「改革」也叫改革嗎?無意於司法獨立和公民社會的改革是為誰的改革?這種公權力缺失下的改革是值得支持和期待的嗎?玩「趙紫陽信息解禁」、把六四民運和當紅「改革者」扯在一起的心理暗示遊戲,是徒勞和詭異的。它只表明權利和財富新貴已經聯手了!寄望於某個在「改革」深化中獲益最大的黨內「改革」人物,是廉價的小市民情懷。軍警已被器化,刑訴法73條已通過,連律師也要宣誓擁護黨了。好吧,當我們懷揣好一顆虔誠的改革之心的時候,似乎忘掉了一個政治和經濟總崩潰的海嘯正在到來。
注:《大家談中國》的文章不代表BBC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大家投稿,請把文章發送到:按鍵 tougao@bbc.co.uk
讀者反饋
現在中國的改革和維穩,越來越像當年的大明做法。一方面有張居正改革,一方面有東廠錦衣衛橫行霸道。草菅人命,無視人權。倒要看習近平是要做崇禎,還是做蔣經國,戈爾巴喬夫。英國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