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谈中国:农村的发展更需要“拯救”
- 童克震
- 中國安徽

圖像來源,BBC World Service
在江西宜春偏遠小山村的池塘,5個孩子溺水無法及時得救而全部身亡。悲劇引發人們的深思。
江西,宜春,一個偏遠的小山村。李細秀老人的五個孫子孫女,同時溺亡於村後的一口水塘。出事時,李細秀得到孫子報信,急忙向村裏人求救,然而,卻沒有找到一個能下水救人的年輕人——這個季節,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5月14日《山東商報》)
天哪,5個孩子池塘溺水,竟然全村找不到年輕人相救,結果5個孩子溺亡。這不能不讓人毛骨悚然,也不能不讓人深感悲哀。據了解,找不到年輕人施救,是因為都到城裏打工掙錢去了;畢竟年輕人「在家種田一年,不夠吃喝油鹽」,根本肩負不了家庭蓋房、孩子上學、養老養小責任,年輕人被迫出門打工成了當今農村最普遍的「世態萬象」。與其說池塘把孩子溺亡,不如說農村人氣「世態炎涼」讓孩子溺亡,農村還能持續走在「希望的田野上」麼?
5個孩子因找不到年輕人施救溺亡不僅僅是一場「玩水事故」,還折射城鄉惡性發展「事故」。民以食為天,農安天下安,可城市經濟過熱導致了農村經濟過冷,出現了城鄉兩極分化發展。城市的高樓大廈是以破壞農村人力資源、發展前途為代價,鄉里年輕人都到城裏打工去了,農村的養老養小、生活教育、治安保障、可持續發展交給誰呢?政府沒有凖備好,短時間也沒有這個綜合應對能力;農村空巢老人惡性膨脹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開始爆發性顯現,這是高層和地方必須要認真面對的問題。
一個國家、社會的健康發展,應該是城鄉協調互動性發展;而不是「發展一方,摧毀一方」。中央高層早已看到這個問題,政策性讓農民增收、財補、產業化正在推進,但因步伐太慢、投入不足、結構性調整不力和造血功能培養滯後等,使得鄉村發展沒有實現規模化、集約化、高科技化和產業化,農村一直徘徊在低端微利產品階段。而諸多財補也成了「奶瓶」,沒有面向「造血」高利潤產業方向推進,年輕人在農村掙不到大錢,不到城裏打工養家、發家,有什麼辦法呢?
農村是城市的「奶媽」,沒有可靠的、穩定的、富足的農村做後盾,城市的穩定與發展也是不可持續的;此新聞表面看是落水孩子呼喚「求救」,內裏看是傷痕累累的農村向政府「求救」。高層對三農支持不僅要多給錢、多給物、多給政策、多給銷路,還要多農村給現代化、集約化、產業化、高端化,全方位打造高利潤、高銷路、高競爭力特色農產品,讓農村經濟與城市經濟相媲美,並免費將農民培養成高素質現代農業技術人才。家門掙大錢,誰還離鄉漂?城裏打工年輕人自然踴躍回鄉,也就不會有孩子溺水找不到年輕人救的悲劇了;沒有這個視角,則是執政的「近視眼」。
注:《大家談中國》的文章不代表BBC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大家投稿,請把文章發送到:按鍵 tougao@bbc.co.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