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談中國:「以房養老」還只是一個「點心」

以房養老只能作為國家養老的一種補充,這才是我國引入以房養老模式的發展之道。
民政部副部長竇玉沛19日表示,「以房養老」是市場化運作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且是以試點提出來的,完全是一種自願的、自主選擇的行為。(9月20日《中國新聞網》)
近來,「以房養老」這個泊來「隕石」在社會「一石激起千層浪」,民眾負面的驚恐多於正面的審視,很值得破譯。
之所以刺激民眾神經,就是因為怕政府撂掉了政府養老的挑子;畢竟我國基本老有所養制度還不完善、不健全、不公平,養老金還存在多軌制,有的民眾還沒有養老保障覆蓋,全指望政府養老兜底。一旦「以房養老機制」出現,無房老人就擔心老無所依。在此語境下,民政部官員出來澄清「以房養老是自願模式」,民眾懸到半空的心才算放到了肚裏。
老有所養是我國的一貫政策,國家並不會因為「以房養老模式」出現而改變政策。目前,在我國快速進入老齡化社會前提下,還不可能一下子都實現高福利、優待遇的養老,政府還只能提供基本養老體系;這當然不能滿足那些要求有養老高福利、優待遇的老人一族。
而當前高消費的社會養老都秉承「先給錢後辦事」原則,這就讓有房老人望而卻步,房產這筆財富得不到自己養老消費,只能白白給後人留下,不能滿足老人「自己財富自己花」的意願,因而很糾結。
以房養老模式出現,就讓老人積聚在房產上的這筆巨額財富得到養老消費,以自己房產財富能力實現自己優越的養老,達到晚年更加幸福、更加長壽目的,無疑給老齡化社會帶來更廣闊的「希望田野」。
這種模式並不是我國獨創,早在 20 世紀 60 年代美國就開始試水「以房養老」模式;隨後歐洲國家、 日本、新加坡等國紛紛效仿,已經形成一整套成熟的模式。我國只是對國外以房養老模式的「鸚鵡學舌」,沒有什麼風險可賭,也就不必要心驚肉跳」。
美國以房養老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聯邦政府保險的倒按揭貸款;二是由政府擔保的倒按揭貸款,這種貸款有固定期限,老年住戶須做出搬移住房及實施還貸計劃後才能獲貸;三是專有倒按揭貸款,一般由金融機構辦理,發放貸款的機構與住戶同享住房增值收益。我國也可以引入這三種養老理財產品和養老消費產品,只要在房產70年限居住權稍有延伸改革,就可滿足此種模式引入。
「以房養老」只是一個「點心」,這並意味著引入以房養老模式,政府就可以放緩、削減國民基本養老投入和步伐;反而要加大國民基本養老投入和提升公共基本養老水平。
以房養老只能作為國家養老的一種補充,這才是我國引入以房養老模式的發展之道。民眾最擔心、最懼怕的是,以房養老成為國家政策的強制,無房老人成為政府養老的「野孩子」,金融機構利用「以房養老」與民爭利等;政府突破這些弊端、重圍,我國以房養老模式才能在社會層面波瀾不驚。
注:《大家談中國》的文章不代表BBC的立場和觀點, 網友如要發表評論,請使用下表:
讀者反饋
關鍵點在於國外的土地是私有財產!所以這玩意在中國實行就是一個完整的騙局!未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