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談中國:封校禁「聖誕節」有點「掩耳盜鈴」

聖誕節
圖像加註文字,

聖誕節在中國的日益興起

每年的聖誕節都會引起兩方的爭論。一邊說:聖誕節能帶來很多快樂和新奇的東西,同時還能促進消費,應該過;另一邊說:不能一味地崇洋媚外,淡漠自己的傳統節日。日前,西北大學現代學院封校禁止學生過平安夜,引發爭論。(12月25日《華商報》)

校方的初衷充滿了善意,可以理解,但是,通過封校、處分等方式,強制學生與平安夜絕緣,有點掩耳盜鈴,很值得商榷。

聖誕節在中國的興起,折射出很多方面信息。首先,互聯網將整個世界變成「地球村」,中國綜合國力與日俱增,政治、經濟、文化多方面融入世界,同時也受其他國家一些事物和文化影響。其次,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成就顯著,物質生活極大豐富,民眾開始追求生活品質,消費理念深入人心。此外,社會節奏加快,各種競爭加劇,民眾工作和生活壓力較大,大家渴望越來越多的節日放鬆。

現實中,聖誕節確實刺激消費,緩解壓力,營造社會和諧氛圍,民眾尤其是年輕人熱衷,無可厚非。一些學校禁止學生過聖誕節,既有侵犯私權之嫌,也會變相加重學生對洋節的好奇和喜愛。以西北大學現代學院為例,封校,擋住了學生外出過聖誕節的腳步,但是阻擋不了學生內心的狂熱。比如說,大家可以通過短信、微信、QQ等即時聊天工具,互致聖誕快樂,或者在學校餐廳聚餐,這同樣也是在過節。而這些方式,學校根本無法封堵。

此外,熱衷過洋節,跟淡漠中國傳統節日是兩回事,不能混為一談。通過封校等剛性手段,禁止大學生過聖誕節,強制他們觀看傳統文化宣傳,這種填鴨式的教育,不但會引發學生反感和輿情質疑,而且對增加學生對傳統節日的逆反,結果和初衷背道而馳。

誠然,學校引導學生熱愛和尊重傳統文化和節日,很有意義和必要。但是,不能急於求成,要把功夫下在平常,比如說在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引導學生解讀節日背後的歷史文化,舉辦一些寓教於樂的活動,讓學生們在歡聲笑語中切身體會傳統節日內涵和樂趣。此外,這也不是學校一己之力就能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全社會集體參與,共同營造一種厚重的傳統文化氛圍。無論如何,厚此薄彼、掩耳盜鈴之舉,可以休矣。

注:《大家談中國》的文章不代表BBC的立場和觀點, 網友如要發表評論,請使用下表:

網友反饋

中國人的確沒有必要過聖誕節。

zhongguoren, 中國大陸,不是香港

中國只能接受佛教、道教、儒家思想,對於西方國家的聖誕節,中國還不能完全接受,何況這是宗教節日。因此,中國人的思想也是極其腐朽的,因為佛道儒本來就是腐朽的思想,加上佛教裏的迷信在中國人腦子里根深蒂固,所以中國人不可能完全接受西方國家的節日文化,西方國家基本上是信仰基督教的,歐洲歷史上最強大的羅馬帝國宣佈基督教為合法宗教,定為國教,羅馬帝國統治過整個歐洲,美洲又是歐洲人發現並移民的,基督教當然跟隨到美洲了。

蔡曉棠

這是漠視人權,踐踏人權。

未署名

聖誕節本來就和國人沒什麼關係,耶穌也不是12月出生的,聖誕節是合家團圓的日子,沒有party(在國外快20年了,從來沒見過有人出去狂歡)。只有到了中國聖誕節變成了全國聯歡的萬聖節鬧劇,老土,低俗,無知,可笑. Rafael, lima

與其封校禁【聖誕節】,為什麼不徹底一點把耶穌打為【魔怪】,把天主教、基督教列為【邪教】?再徹底一點吧,把所有耶教信徒歸類為【恐怖分子】,以【反恐】之名,堂堂正正滅絕國內的反動勢力,不就一了百了,實踐了偉大的【中國夢】嗎?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