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評中國:北京的孤獨

北京對軟實力的理解就是「金錢外交+大外宣」
圖像加註文字,

北京對軟實力的理解就是「金錢外交+大外宣」

北京最近兩年在外交上連連失利,今年更是晦氣重重。從11月初開始的20國峰會到亞太峰會,再到11月中旬的東亞峰會,短短幾個星期當中,美國頻頻發動攻勢,一波接著一波,綿密無間,最後以東亞峰會的奧溫會談為這一輪交手畫上句號。美國完勝,從軍事到政治上重返太平洋;中國完敗,失去了此前一直以為非己莫屬的亞太地區的「龍頭「位置。

金錢+大外宣:中國外交是內政的延續

亞太九國簽訂的TPP協議,中國被排除在外,使中國在亞太地區的孤立從軍事領域延伸到經濟領域。用「四面楚歌」形容可能過於悲觀,但說其正滑入其建政以來第三次被國際社會孤立的困境之中,卻不為過。讓北京極為光火的是,這次被孤立竟然發端於亞太地區——這一被中國視為自家庭院之地,時值中共認為自己已「和平崛起」,將與美國共同履行世界領導責任之時。

這一輪被孤立,在北京而言實在是不期而至。此前,中國一直滿心希望自己與亞洲鄰國的經濟往來最終能轉化成政治信任。其實,東南亞國家近幾年一直在為對抗中國的「連橫」(一對一談判)在籌思如何「合縱」(聯合對抗中國)。基於中國利用自身居於湄公河上游的優勢而霸道地使用水資源,加上南海爭端,各種不滿早在蓄積,結成同盟對抗中國是遲早之事。

中國外交,不是敗在外交官無能,而是敗在中國外交是內政的延續

中國內政近30年的特點是:奉行「經濟發展是硬道理」——官場因此流行名言曰「能夠用人民幣擺平的矛盾就是人民內部矛盾」。用與國民的「麵包契約」作為構建政治合法性的基礎,政府許諾讓國民吃飽飯,強迫國民接受一黨專制。維持這種格局的辦法一是謊言(控制輿論、管制媒體,營造主旋律),二是暴力。這種內政特質反映到外交上來,就是用各種經濟關係形成牽絆,對富國用經貿往來、投資關係形成牽絆,希望藉此結成政治信任關係;對窮國則採用經濟援助、優惠貸款等方式,希望以此獲得政治擁戴。最近這些年還希望通過「大外宣」,在國際社會取得話語主導權。與此同時,擴充軍力,對周邊國家形成威懾力。

與對內施政不同的是,對國內民眾,政府沒有那麼大方,無論是在建構社會福利體制還是為民眾提供義務教育,出手都相當小氣。但對外換取擁戴則出手相當大方。改革開放前的大方非常有名,1970年代初,中國的援外金額平均每年以10億元的規模飆升,1973年創最高紀錄,當年援外佔GDP之比為2%,佔財政支出的7.2%。同年美國外援只佔GDP的0.0063%。這種援助之慷慨,只要比較一下中國近10年來中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GDP的比例還未到4%,就可知其大方。

Skip Podcast and continue reading
Podcast
BBC 時事一周 Newsweek (Cantonese)

BBC國際台粵語節目,重溫一周國際大事,兩岸四地消息,英國境況。並備有專題環節:〈記者來鴻〉、〈英國生活點滴〉和〈華人談天下〉。

分集

End of Podcast

改革開放以來的對外援助一度有所減少,近年來又有抬頭的趨勢,據溫家寶近日講話,近十年累計對外提供各類援款1700多億元人民幣(不包含免除多國數百筆到期債務)。每當外交形勢不妙,中國立刻花錢買穩定,比如這次北京在東亞峰會上應對危機還是採用傳統方式,用金錢來獲取東協國家的歡心。溫家寶總理在峰會上宣佈:在此前承諾150億美元貸款的基礎上,再向東協提供100億美元的貸款,並設立30億元RMB的中國-東協海上合作基金。

視規則如無物:權力高於法律的國際延伸

回溯60多年中共的國際關係,至今已享有三次被「光榮孤立」的榮光。第一次是1949年-70年代中美建交;第二次是1989年到90年代中期。如今正在滑入第三次被「光榮孤立」的通道上。考察這三次被孤立的原因,就會發現根本原因還是中共的價值觀及其行事方式與文明國家格格不入。對於國際社會公認的普世價值和行為凖則,北京當局一直採用迴避和利用相結合的手段。

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夏威夷會議上批評「中國玩弄國際規則」,並稱「受夠了」——這點並未冤枉中國。至今為止,中國一共簽署了23項與人權有關的各種國際公約,除《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之外,至今已批准了22項。但考諸中國現實,幾乎沒有踐履其中大部分人權公約的相關承諾。中國在知識產權方面的不守規則舉世聞名,知識產權糾紛早就成為中美主要經濟矛盾之一。德國對中國知識產權侵權忍無可忍,在2010年曾將「金鼻子剽竊獎」的11個獎項中的5 項頒給中國公司。歐盟2010完成的一份報告指出,2009年進入歐盟國家的仿冒商品有64%來自中國。

中國在遵守國際規則方面的機會主義有句名言,叫做「韜光養晦」。意指在力量不夠強大時要示弱並積蓄力量,時機一旦成熟就以崛起的姿態對待世界。從2001年加入WTO之後的十年當中,前五年因為入世過渡期還未結束,北京為免旁生枝節,採取「和為貴」。但過渡期一結束,中國成為WTO的正式成員以後,開始轉守為攻,從此世界多事。自2007年開始,中國製造的質量問題也成為貿易摩擦的主要原因,各種有害食品、含鉛玩具、有害建築材料的報道成為中國製造揮之不去的陰影。

中國國內立法多如牛毛,但對政府(官員)從無約束作用。外交上也是如此行事。2011年3月外交部發言人姜瑜放話,要外國記者「不要拿法律當擋箭牌」;11月外交部國際司副司長龐森在夏威夷峰會上回應奧巴馬批評時更是表達中共心聲:「如果規則是由一個國家或是幾個國家決定的,中國沒有遵守它們的義務。」意即,中國之所以簽署一些加入某機構或者某國際組織的協定,是因為要拿到門票,但那些規定是中國加入前制訂的,中國未參與,因此不必要遵守。

軟實力並非「金錢外交+大外宣」

中國這些年口頭上也提出要建立軟實力,但北京對軟實力的理解就是「金錢外交+大外宣」。其實,這種中國特色「軟實力」只能收效於一時。中國政府在國際社會揮灑金雨得到的最大收獲,就是曾經成功地利用一些發展中國家在聯合國人權委員會(2006年後為人權理事會)中搗亂,使得譴責中國政府侵犯人權的議案從未通過,其餘不少未結善果。近來緬甸對中國的疏離就是一例。中國多年來給緬甸大灑金錢,並早就辦了多份緬文外宣媒體如《吉祥》雜誌等為緬甸人洗腦,但就在今年9月新總理吳登盛上台之後,緬甸政府宣稱暫停中國投入36億美元在緬北伊洛瓦底江上興建的大壩工程。東南亞國家在「經濟靠中國」的同時,從未真正放棄「安全靠美國」的想法。

但願北京能夠認識到:外交上的困局,並非完全來自戰略戰術的不智,而是源自於中國的政治制度與價值觀。再不改革,北京就只好繼續孤獨下去。

讀者反饋

內交外困,前途未卜。戰爭將是終極手段

<strong>未署名 </strong><br/>

@Liu Xue, 你錯了。bbc用這兩位的有其深刻的含義。正常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看到他們的大作,一種智力的優越感就會油然而生。人長此以往就會變得過度自信,從而失去理性思考的能力。這個就是所謂糖衣炮彈啊。huanhu

看過上面的評論,很希望一些反感此文章的網友能看看本人的建言——也許我們在專制下生活得太久,臉皮變薄了,但一個社會的進步離不開討論和評論,一個人或者一個政黨如果沒有人站出來指證他們的錯誤,他們永遠也知道做什麼做錯,錯在哪裏。也許中國人傳統文化比較注重面子,但如果明明是錯的事情,我們都不出來指正,那麼只會一錯再錯,「忠言逆耳」中國人都知道,但不是都能接受,也許有些人在看到香港特首在做施政報告時被議員們質詢,覺得那些議員很蠻橫不講理,但別忘記,那個被質詢的人掌握著社會民生幸福的權力,他的失誤將影響800萬人的生計,所以他所提出的綱領措施必須經得起考驗與批駁。當學生必須經過考試才能畢業其實是同樣道理。德謨克拉西, 中國 廣州

文章寫的太對了,中國人最缺少的就是道德的缺失。未署名

雖然我旅居海外多年,但是我沒有一天不關心我的祖國。沒有 一天不關心我的祖國同胞。我做夢都盼望我的祖國走向民主和法制。盼望祖國的同胞享受到做人的最基本的權利和過上美好的生活。看到今天世界民主的力量無比強大,看到獨裁者接連不斷的倒台和滅亡,西風壓倒東風的一天即將到來。如果,情形發生逆轉和倒退,我在部隊服役的孩子會衝上和獨裁者決戰的戰場。再如果需要,我也會把老命送上。一天不消滅獨裁,世界一天也不會太平。李向陽, 中國北京

美國真完蛋,沒實力的時候,說不定美國領土還要被加拿大,墨西哥還要分上一塊,其實外交就是利益博弈不是什麼感情。當年二戰的時候美國還打算要突襲英國,日本人來了才改變策略。近現代美國那麼多年在世界上也沒有交到什麼朋友,是被強姦的日本人喜歡他,還是被掠殺的伊斯蘭人喜歡他,亦或者向中俄秘密販賣武器的歐洲人欣賞他?可能是外星人喜歡他們吧,因為經常墜落在那裏。這些年,我看在全世界美國國旗被焚倒是越來越多了,為什麼?cj, Australia

其實,這篇文章並不是BBC登出來的,而只是何先生個人的觀點。聽聽更多人的意見並沒有壞處,所以我覺得BBC等這篇文章並沒有什麼不妥。作為一個生活在中國的人,我想要告訴大家的是,現在中國最嚴重的問題其實是政府把自己上升為整個國家。只有解決這個問題,中國的其他問題才能得到解決。Tang, China, Beijing

曾經以為BBC等等的西方媒體能夠真的客觀地報道新聞和發表文章。 但時間長了,不得不說BBC的報道和文章有時候的確水平之低出乎預料啊。當文中嘲笑中國的媒體的時候,我想,您不也一樣嗎?100步笑百步啊。未署名

BBC選用這種讓絕大多數中國人厭惡的文章正是BBC越來越不值得我們閱讀的原因,因為文章離中國的現實太離譜了,完全是胡說八道。也說明BBC對中國、中國百姓太不了解了。ERVIN, 中國上海

何老師此文很精彩!阿拉伯之春、緬甸開放和俄羅斯之冬,第三波民主化正高潮,唯北京逆潮流而動,已成孤家寡人,單與朝鮮形影相吊。 paul

高,一眼就看到骨頭裏去了,句句是實啊。未署名

BBC老是登這樣的文章真是很討厭,做為媒體報道言論應該公平公正,在BBC的眼裏歐美國家放屁都是香的,而無論中國做什麼的是錯。做為居住在英的中國人,我們知道中國的腐敗需要治理,國人的福利需要提高,食品安全...很多問題,但解決所有的問題需要一過過程而不是一蹴而就。我引用前面朋友的一句話:懇請BBC不要再登載這樣的文章了, 污染我們的眼睛, 浪費我們的時間, 降低我們的智商.ju , london

一個【逾五千年文化】的中國,一個曆盡【數不清多少次】成功與失敗經驗的中國,落到【中共】手上,經營【逾半個世紀】,擁有可媲美歐美列強的【軍事力量】與【航天技術】,更是美國的【大債主】。為什麼被老美【搶佔先機】,令近鄰的國家【靠向】遠在太平洋東岸的【美國】?論【文化】實力,論【經濟】實力,論【軍事】實力都比美國【毫不遜色】的中國,【數十年來】的相處,為什麼【折服不了】近鄰?為什【凝聚不了】近鄰的【向心力】?老美【做得到】的,為什麼中國【做不到?愛【國】愛【黨】的中國人,可有【好好想過】這些問題?asd, 澳大利亞

這個文章和裴敏欣的那個好像有一樣的風格和文筆啊。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少數人注定孤獨。勝王敗寇,只是因為美國國力強大,另一方面美國小弟和崛起的中國有利益衝突,孤獨就難免了。另外孤獨嘛,要看從哪個角度來看,如果一個人總是說別人孤獨,那麼她難免為了自己不感覺孤獨而人云亦云。沒質量的BBC中文

以前以為中國古代社會黑暗腐朽,怎麼會存在這種局面呢,看中共政權的幾十年表現,尤其是胡錦濤近幾年的倒行逆施,就能感受到,今天和古代那些黑暗社會沒多少實質上的區別。厚黑學中南海玩的登峰造極。黨凌駕於法律自上,一黨專政。其實馬克思他本人,包括中共上台之前,不都是強力批判這些現象的嗎?說白了,什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用他們自己的話來分析,不就是,也不正是要維護統治階級利益嗎。如果一個國家的群體分裂成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那這個國家的社會矛盾就必然會越來越激化。最終或者是玉石俱焚,或者是改朝換代。套用某官員自己的話說,社會和諧不是管出來的。不放權,就會被奪權。何苦,機關算盡。老馬何在

美國對中國圍堵外交是破壞式的,就像最近的菲律賓,在和氣生財的年代,菲律賓對中國的指責並沒引起共鳴。中國外交擴展是建設式的,比如經貿外交,比如贊成緬甸和美國搞好關係。作者應把論調從「孤獨」改為「不順」,否則,華盛頓最近也孤獨得很:拉美國家開大會把他排在外;伊斯蘭堡讓他限期走人。閩南人, 中國,泉州

誰輸誰贏不一定,中國在經濟危機背景下無非獨善其身.有困難很正常,美國也好不到哪裏去.而且,對外撒大錢,耍大棒的政策也不是中國的發明,這方面美國比中國超前多了,看誰的手段更高明罷了.胡說八道, 北京

BBC真是太了不起了,這種文章也能登出來?中國每年那麼多援助,硬被說成是「花錢買穩定」。那乾脆這樣,老美怎麼外交,我們也怎麼外交。不但不幫助貧困國家,反而隔三差五的派兵去打打。老美在別國領土上駐軍並建軍事基地,我們也把解放軍放到別人家門口去!文章最後又老調重彈,「要政治改革,要改價值觀」。要怎麼改?難道改成美國的「霸權主義」?假如中國像美國一樣胡作非為,這個世界將會被弄得滿目瘡痍!

美國很強大,小弟很多不孤單。政治經濟越來越亂。歐盟很強大,兄弟很多不孤獨,不知道歐元歐盟什麼時候解體。何清漣很強大,同志很多不孤單......上次裴教授,這次何學者的評論,都努力避開一個實質性的問題:中國不管是採取什麼政體,哪怕是徹底淪為美國的殖民地(或者其它任何一個國家的殖民地)都不能幻想用政治取代經濟,再民主的國家的人民也要吃飽飯。對資源的爭奪、對領土擴張的需求,恐怕很難因為多黨制的實現而徹底解決。何學者說內政延伸到了外交,但是外交和內政都不能忽視一個問題:貧困、落後、飢荒、瘟疫的中國,比專制領導下的「和平崛起」更加難以應對。Oak Monkey, New Orleans

中國所缺的是政治正義,僅靠金錢維繫的友誼不能長久。加拿大為了支持美國而出兵阿富汗,許多華人不了解,認為不值得為美國而犧牲。美國不僅是加拿大鄰國,也是親密盟友,患難見真情正是加拿大對友誼的正義表現。缺乏正義就沒有真正的朋友。加拿大

呵呵,看看美國所謂的重回亞太的動作,真正有實質性的行為其實為零。所謂建立TPP,連美國的軍事盟友日本韓國國內都對加入TPP爭吵不休。要知道加入所謂的TPP受惠的是美國,日本韓國國內的農業在加入TPP之後會徹底被美國的農產品打敗。而且沒有中國的TPP更是空中閣樓,包括日本韓國,澳大利亞這幾個盟友其最大的出口市場卻在中國。在軍事方面,美國號稱聯合越南,菲律賓聯合抗華,不過以這些國家的實力想必他們自己也很清楚,美國和中國遠隔十萬八千里真要和中國軍事衝突倒霉只是自己。回顧中國發展的歷程,包括文章作者自己說的三個所謂的「光榮孤立」,那一次不是中國發展的越來越強大?難道文章作者眼睛裏看不到麼?AAA

一位裴敏欣教授, 一位何清漣教授, 兩位都是BBC特殊照顧的"人才", 但凡中國國際形式有些風吹草動, 這兩位就按捺不住, 蠢蠢欲動, 一邊倒和大字報式的批判, 這兩位要是生在文革一定是了不起的人才, 可惜啊, 可惜啊. "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夏威夷會議上批評「中國玩弄國際規則」,並稱「受夠了」——這點並未冤枉中國"---玩弄國際規則的老大應該是美國吧!! 但凡有點知識的人都應該清楚國際社會就是個恃強凌弱, 弱肉強食的地方, 大家都在玩弄規則, 只不過看誰更會玩, 誰的實力更強. 懇請BBC不要再登載這樣的文章了, 污染我們的眼睛, 浪費我們的時間, 降低我們的智商.Liu Xue, Liverpool

沒有那個國家能把1/5世界人口的國家孤立於外。但何女士言論的孤獨卻是顯而易見。美國人懷天下皆知之目的做的哪些陰險毒辣的事情,最終只會傷害自己:就像茉莉花運動沒在中國成氣候反倒在美國,英國等發達地區引起了騷亂和動亂。像通過世貿來打開中國的市場,搞垮中國的企業,結果卻是美國市場淪陷和產業的空心化。同樣的在東南亞,除了贏得「孤立中國」的惡名,讓國內人民更明白團結的關鍵之外,只會讓更多的第三世界瓜分美國的勞工市場,惡化美國本來就虛弱的就業,沒有可靠的就業,單靠消費是不可能挽救美國經濟的。與之相應的是中國市場的日益崛起和就業的頑強增長(至今很多企業仍無法雇佣足夠的人手)。dunji, guangzhou

中國現在發展的這麼好,絕不能改變方向,絕對不能加入TPP協議,否則將是民族企業的災難。加入TPP協議的國際早晚都要被美國玩死,就跟英國是否加入歐元區相似,先觀察個10年再說,如果10年後TTP確實好,再想辦法加入。中國雖然是出口型國家,但出口只佔GDP的百分之二十多,遠低於德國和日本,所以,不要跟日本的風參加什麼TPP協議。JC, Xian, China

一個【逾五千年文化】的中國,一個曆盡【數不清多少次】成功與失敗經驗的中國,落到【中共】手上,經營【逾半個世紀】,擁有可媲美歐美列強的【軍事力量】與【航天技術】,更是美國的【大債主】。為什麼被老美【搶佔先機】,令近鄰的國家【靠向】遠在太平洋東岸的【美國】?論【文化】實力,論【經濟】實力,論【軍事】實力都比美國【毫不遜色】的中國,【數十年來】的相處,為什麼【折服不了】近鄰?為什【凝聚不了】近鄰的【向心力】?老美【做得到】的,為什麼中國【做不到?愛【國】愛【黨】的中國人,可有【好好想過】這些問題?孟光,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