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評中國:經濟增長目標 難以承受之重

  • 王丹
  • 經濟學人智庫中國區經濟學家
在全球大國中,中國是唯一一個將經濟增長率作為目標的。

圖像來源,AFP

圖像加註文字,

在全球大國中,中國是唯一一個將經濟增長率作為目標的。

在全球大國中,中國是唯一一個將經濟增長率作為目標的。一般的國家只會盯住通貨膨脹率或者失業率,而中國所有的經濟政策的核心都是保增長。這個重要指標的決定過程通常極其神秘,外界無從知曉。所幸的是,迄今為止中國的記錄極其優異,在大多數年份都會超額完成任務。

這和中國政府強大的資源調動能力密不可分。2015年的特殊性在於,它的增長率為6.9%,僅僅是勉強完成了官方制定的「大約7%」的任務,上一次發生這種情況還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

2016年的經濟形勢更加棘手,政府似乎用盡全力也無法扭轉市場的悲觀情緒。新的官方術語層出不窮,比如「新常態」,「供給側改革」,「互聯網+」,和「中國製造2025」。來自決策層的新術語是如此密集,有時候甚至自相矛盾,讓市場無所適從。

剛剛有「權威人士」在《人民日報》的社論裏讓大家做好心理凖備迎接「L型」的增長曲線,李克強總理就提出「S型」的發展道路;《勞動法》才強調了「保就業」和提高工人福利待遇,樓繼偉部長便在兩會的新聞發佈會上再提「保增長」,並強調在現階段對於勞工權益的過度保護不但會傷害企業和增長,最終也會傷害工人的利益。

而今年的財政政策更是分外尷尬:中央政府本來一直在強調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卻又在近期推出了新的「四萬億」大規模城市基建的財政一攬子計劃。這一切都表明,政府並沒有找到新的辦法保證經濟增長。

多重風險

圖像來源,AFP

圖像加註文字,

隨著經濟放緩,中國的債務風險也在加深。

在眾多的經濟風險中,最令人擔心的恐怕是信用風險。近些年的貨幣發行增速遠遠超過了經濟的名義增速,目前估計貨幣發行量大約在GDP的2.5倍以上,這大大提高了資產泡沫的風險。超發的貨幣大都進了樓市和股市,導致兩個市場泡沫越吹越大,並形成此消彼長的局面。今年一季度股市低迷,大量擠出的資金由於缺乏其它好的投資項目,對外投資又深受限制,因此又一齊湧向樓市,造成一線城市房價瘋漲。

隨著經濟放緩,中國的債務風險也在加深。從表面上看,中央政府的債務狀況似乎並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其它經濟實體不斷增長的債務給由中央政府背書的債務負擔帶來不小的衝擊,其中最大的風險來自地方政府、企業和銀行。為了完成經濟增長任務,地方政府大舉借債,並利用土地財政填補虧空。同期,企業債務呈現爆炸式增長。

負債累累的企業不僅包括大型國企,也有大量的民營企業。鋼鐵、煤炭等行業的產能過剩局面惡化,「殭屍企業」數量增多,銀行的不良資產問題也隨之浮出水面。儘管中國的總負債率並不是世界最高的(不少OECD國家的負債率比中國高得多),但是債務增速十分驚人。就當前中國的發展階段來看,其債務水平已經到了警戒線。

不可否認的是,儘管面臨多重風險,中國某些部門的經濟表現仍然可圈可點。過去幾年的數據表明,服務業已經代替工業成為最大的經濟增長點。從2012年起幾乎所有的新增工作崗位都來自服務業。增長最快的部門包括金融,電子商務,娛樂和醫療。而傳統的工業部門,尤其是資源依賴型工業則陷入產能過剩的陷阱。

當然,第二產業也並非一無是處---高新裝備製造,通訊,新能源汽車等部門就顯示出強勁的前景。這些高新工業的起步得益於國家的政策支持,同時也滿足了市場對於產業升級的需求,比如今後用機器代替人力做重覆性的工作將成為大勢所趨。但是,這些新興產業面臨著國內外巨大的競爭,未來如何仍充滿變數。

會硬著陸嗎?

圖像來源,AFP

圖像加註文字,

EIU認為,在短期內發生「硬著陸」的風險是很低的。但中國經濟在「十三五」(2016-20)的最後幾年「硬著陸」的風險仍然很高。

那中國經濟會「硬著陸」嗎?我們(經濟學人智庫)認為,在短期內發生「硬著陸」的風險是很低的。受到近兩年積極的貨幣、財政政策的推動,我們預計2016年的經濟增長將會達到6.7%,超過官方目標的6.5%。而2017年的經濟增速僅會略微減緩,因為屆時中共「十九大」將進行換屆選舉,政府勢必會盡全力「保增長」。

但是,中國經濟在「十三五」(2016-20)的最後幾年「硬著陸」的風險仍然很高:我們估計發生概率將會高達40%。因為以中國這樣的速度進行貨幣擴張卻沒有引發金融危機的,歷史上還沒有先例。僅存的一線希望是,中國政府能夠在未來兩年內推動實質性改革,引導經濟逐步放緩從而避免毀滅性的急剎車。

總之,經濟放緩本身並不是問題,制定不切實際的增長目標才是大問題,這意味著政府要麼得不惜一切代價達成目標,從而造成經濟泡沫和資源浪費,要麼就年年完不成任務,給市場信心帶來不必要的干擾。為了適應新的現實,中國政府恐怕需要尋求新的方式來評估發展,而不是永遠在「保增長」。

本文是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BBC立場,網友如有評論,請用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