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来鸿:印度“富二代”的厉害

印度人口

圖像來源,AFP

圖像加註文字,

印度經濟的騰飛,也造成了新的社會問題。

隨著經濟的騰飛,中國人和印度人的自信、前瞻、活力與致富的速度也引起世人矚目。但是,成功,也帶來新的挑戰。BBC記者坦登有機會在加爾各答近距離領教印度「富二代」的厲害。

那是一個星期四的下午。妻子的電話突然響了起來。打電話來的是兒子就讀的學校。學校問妻子能不能來代課。

這樣的事每年都會發生一次。教師節,老師放假一天。

妻子有朝九晚五的工作,不方便去代課。因此,她建議說,我丈夫去行嗎?

電話那頭兒,學校的負責人猶豫了一會兒,然後說,「我們從來沒有見過爸爸來代課,一向總是媽媽們來。我們研究研究,然後再給你回信兒吧。」

半個小時後,妻子的電話又響了----我要成為吃螃蟹的第一人了。

司機與佣人

Skip Podcast and continue reading
Podcast
BBC 時事一周 Newsweek (Cantonese)

BBC國際台粵語節目,重溫一周國際大事,兩岸四地消息,英國境況。並備有專題環節:〈記者來鴻〉、〈英國生活點滴〉和〈華人談天下〉。

分集

End of Podcast

首先,我需要先向你介紹一下兒子的學校。學生大部分都來自印度中上階級。這個階層,也正是從印度經濟騰飛中受益最大的人群。

走進校門,我看到一些學生坐著由司機駕駛的專車來上學,後面跟著的佣人提著大包小裹,學生大聲喝叫著,讓佣人快點兒走。

許多孩子都很胖。肥胖,在印度錢包豐厚、但卻缺乏鍛煉的新一代中產一族中,也是一個越來越嚴重的問題。

我慢慢地爬上樓梯,心中繼續思忖著最近印度知名記者之一撰寫的一篇文章。這名記者說,富裕的父母們嬌生慣養、培養出一代小皇帝、小公主。

推開教室的門,我終於和這位記者筆下的小皇帝、小公主們見面了。

尊老與紀律

那天早上,我的任務是給一班8歲的孩子上課。班上大約有25名學生。他們抬起頭來瞥了我一眼,繼續和伙伴聊天兒。

我耐心地等著學生們安靜下來、表現出一點兒印度人長期以來引起為榮的傳統:對長者的尊重。

但是,孩子們一如既往。我請他們坐下來,無人理睬。我不得不提高了嗓門,這一次,他們才不情願地回到座位上。

你可能會說了,這有什麼奇怪的呢?但是,印度的課堂,長期以來一直以紀律嚴厲著稱。

現在,可不是這樣了。一位老師後來告訴我,富二代們校內校外都是隨心所欲。她說,「在這些孩子眼裏,所有的人都是僕人。」

又過了一會兒,一個孩子說,「你說話口音很怪。你是英國人嗎?」我回答說,「是的。」那個孩子接著問,「那你到印度來幹什麼?我長大了,要去外國住,而不是留在這個垃圾場。」

我決定不予理睬,開始講授第一課。我是有備而來,第一課要講的是新聞時事。我希望學生們能圍繞最近群眾的反腐運動展開辯論。但是,學生中無一發言。

他們希望討論的是,一家眾所周知的皮薩餅連鎖店能不能把食品送上月球、世界上最貴的汽車是什麼牌子。

要是印度的立國之父甘地沒有被火化的話,他肯定會不安地在棺材裏翻身了。

誰怕誰?

所以,這也就給我的一天定了調。學生們在教室裏走來走去、聊天或是私語,我試圖講我的課。當我請學生們住口、注意聽講時,他們看著我,臉上的神情猶如盯著家裏的僕人。

課間時,我給一個親戚打電話。親戚在一所類似的學校當老師。我問她,「我的經歷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嗎?」她笑著回答說,「從前是孩子怕老師,現在是老師怕孩子、怕孩子的父母!」

親戚接著說,「如果我們管教學生,家長們還會到學校來找事兒。」

此後幾天,我和許多三教九流的人一同探討這個「富二代」問題。

一名心理醫生說,這是大家庭逐漸解體的一個後果。三代同堂,祖父祖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孩子們必須很快學會和表哥表妹一塊兒玩兒、搞明白先來後到、分享等技巧。

朋友說,這是因為,現在人們生孩子越來越少,所以就越來越溺愛。

一位從前的老校長嘆了口氣,說到,「這些孩子都被慣壞了。父母們沒有時間陪孩子,所以,孩子想要什麼,他們就給買什麼。」

當然了,並非所有的富二代都自私、驕橫,但是,這類孩子的比例越來越大。

以後,要是再有人請我到學校去代課,我想,我可能會一口回絕。

讀者反饋

您的見解非常的有見地,當前的台灣也正面臨著相類似的情況和問題。張靜, 台灣屏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