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来鸿:在“世界第一食府”品吃圣诞树

圖像來源,
雷哲皮手下的食品試驗標新立異
位於哥本哈根的諾瑪,連續兩年捧走世界最佳餐館的桂冠。主廚雷哲皮的創意與創新在世界各地贏得粉絲無數。BBC記者薩克最近有幸在諾瑪品嚐了冷凍松針、金蓮蝸牛、幹草煙熏鵪鶉蛋……
您是不是也把聖誕樹扔了?請允許我給您提個建議:明年聖誕過完了,樹,不要扔,不要燒,也別粉碎----用來做道菜吃吧。
您別不信,聖誕樹上的松針,也是「味道好極了」。
我怎麼知道的呢?你看,我剛剛經歷過一段今生今世最不尋常的味覺旅程。其間,一大驚人發現正是,冷凍、風幹的聖誕樹松針,散發著柔和的柑橘味,吃上去口感清新宜人。
我的「導遊」是雷尼·雷哲皮(Rene Redzepi)。雷哲皮今年34歲,有著一雙深邃的棕色眼睛。他是哥本哈根諾瑪餐館的主廚,目前被全世界的美食家譽為世界第一名廚。
其實,在遍布全球的粉絲看來,將雷哲皮稱作「廚師」,簡直就等於說米開朗基羅是刷房子的油漆工!
美味科學
雷哲皮身世平平,15歲輟學,沒有任何學歷。但是,就在這樣的基礎上,他創建了集科學、自然、藝術於一體的美食學。
那一天,寒風凜冽,我來到丹麥首都的河岸碼頭邊採訪雷哲皮。他經營的餐館前身是一間臨河的倉庫。
但是,餐館並不是我們第一個目的地。他帶我來到泊在碼頭邊上的一所船房內,微笑著說,「歡迎光臨北歐食品實驗室。」
圖像來源,
諾瑪連續兩年奪走世界第一場稱號
如果威利·旺卡來自北歐的話,他的巧克力工廠,可能也就是這個樣子吧。
松木地板,四壁白牆,線條簡潔,工作台上堆著瓶瓶罐罐兒,穿著白大褂的技術員,手下操作的食品試驗,五花八門、標新立異。
在實驗室的一角兒,一排燒瓶內裝滿了咕嘟咕嘟冒著泡兒的棕色液體;旁邊,一台離心機嗡嗡作響。
說這是核實驗室,恐怕也不過分。
雷尼解釋說,「我們希望能夠分解豌豆,提取天然的豌豆脂肪。說不定,今後能生產出豌豆黃油。」
雷尼遞給我一個小小的玻璃吸管兒,請我品嚐裏面混濁的液體。
液體味道很像醬油,是從當地打撈的海帶中提取出來的。
這就是雷哲皮所說的「美味的科學」。
生吃螞蟻
從冷凍松針,到發酵鯖魚,21世紀的化學技術,與人們多年來對發現「味覺新大陸」的追求,結成了伴侶。
雷尼採用的原材料都是當地出產的,從海里打撈、岸上撿拾、森林裏採摘,或者是由當地口碑良好的有機農莊種植。
雷尼最引人注目的,也正是他執意使用真正的北歐原材料。不用橄欖油,不用大蒜,不依賴空運、冷凍等手段打亂季節的節奏。
圖像來源,
明年,聖誕樹會有新用場?
這就意味著,這段時間在諾瑪吃飯,品嚐到的是真正的北毆寒冬----帶著苦味兒的葉子,蘑菇,堅果,漿果;能點到苔蘚,但是,想嘗生曬番茄幹(sun-dried tomato,意大利菜系常用原料),絕對沒門兒!
我承認,在這間並不寬敞的餐館兒坐下來之前,心裏真有一點緊張。美食家們跨過半個地球兒來這兒吃頓飯,眼睛都不會眨一下。在諾瑪吃飯,需要提前好幾個月預訂。
另外,有70名工作人員的餐館內只有40名食客,我就是其中之一。想到這兒,內心也頗有幾分不安。坦率地說,就算菜很難吃,面臨如此壓力,也必須吃個盤光碗淨。
後來,我總算鬆了一口氣。我最害怕的兩道菜----生吃活蝦、生吃活蟻(據說,當地出產的這種螞蟻,一口咬上去,能品味到檸檬草鮮美、爽口的酸味兒)----都賣光了。
16道菜當中,許多比雞塊兒還要小。
我就不給你多講細節了。但是,這頓飯中的亮點還包括:金蓮蝸牛(蝸牛裹在旱金蓮花瓣兒內)、海帶貽貝(貽貝裝在海帶做成的殼內)、幹草熏蛋(鵪鶉蛋擺在冒著煙兒的幹草床上)、菇絲苔蘚(煎苔蘚上灑著牛肝菌菇絲—porcini。據說這是最美味、昂貴的蘑菇之一)。
餐後甜點是茴香冰球(冰激淋點綴著碧綠的洋茴香dill汁)。
歸根結底一句話,這頓飯好吃嗎?結論,就好像副手形容鵪鶉蛋:一半兒一半兒。但是,就算不好吃,這仍是一段非同尋常的經歷。
樂之餅幹
雷尼手下來自世界各地的廚師們親手上了許多菜。他們解釋了食品的來源、凖備工序,以及如何在盤子上拼出完美的造型。
他們既沒有裝腔作勢、也沒有自命不凡。給我感觸最深的是一位年輕的愛爾蘭副廚。他指著自己用當地出產的奶酪做的一道菜,輕聲說,「你肯定喜歡吃上面的脆皮,因為,口感和樂之(Ritz)餅幹一樣!」
諾瑪價格不菲,晚餐起價每位150英鎊,預訂需要等很長時間。因此,只有為數很少的幾個幸運兒,才能享受到在諾瑪吃飯的經歷。
但是,雷尼的追求----用他本人的話說:烹調「可以讓你刻骨銘心地感受到時間和地點」的飯菜----肯定與我們所有的人都有關。
思緒一轉。我家後院兒有棵柏樹,草坪上苔蘚密布,花池內長滿了奇怪的蘑菇。
有人想來吃午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