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觀察: 「蝸牛」是怎樣養成的?

香港高鐵列車亮相 開通後香港至廣州只需48分鐘

圖像來源,xinhua

圖像加註文字,

香港高鐵列車亮相 開通後香港至廣州只需48分鐘

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從經濟特區建設開始的;特區建設是從樹立「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理念開始的。

人們至今記得深圳50層高的國貿大廈施工創造了「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而深圳速度是借鑒了香港「提前重獎延遲重罰」等先進施工管理經驗。

如今的香港,26公里的港深高鐵,要建6年才能通車,創造了「蝸牛」速度。

高鐵工期延宕

四月中旬,港鐵宣佈港深高鐵工程因地質複雜及黑雨浸毀鑽挖機而延誤,原定2015年完工則要延期到2017年通車。

廣深港高鐵分兩段:廣深段起於廣州南站止於深圳福田站,全長110公里;香港段起於香港西的九龍總站止於香港與深圳的邊境,僅26公里。2011年,廣深段的廣州南至深圳北已通車,深圳北至福田段將在2014年通車。

廣深港高鐵亦是京港高鐵和滬港高鐵的重要組成部分,與16,000公里的中國高鐵「四縱四橫」的客運系統相連。當今世界上運營里程最長的京深高鐵,全長2403公里,建設7年已通車。

Skip Podcast and continue reading
Podcast
BBC 時事一周 Newsweek (Cantonese)

BBC國際台粵語節目,重溫一周國際大事,兩岸四地消息,英國境況。並備有專題環節:〈記者來鴻〉、〈英國生活點滴〉和〈華人談天下〉。

分集

End of Podcast

可是僅26公里的港深高鐵經延誤至少要6年才能通車,從而使京港高鐵也將延期通車。效率高、工期快、信用好的香港大型公共建設自毀品牌。

高鐵命運多舛

造價669億港元的高鐵香港段,由計劃到建造均風波不斷,命運多舛。

特區政府從2005年開始規劃新建廣深港高鐵香港段,並在2007年的特首施政報告中,把高鐵列入十大基建工程,2008年開始具體設計。

2009年政府在推動高鐵香港段計劃時,在財政支出、土地回收、車站選址、設計方案等問題上,引起了香港社會的關注甚至衝突,但最終由行政會議拍板通過高鐵香港段的建設方案。

為興建高鐵香港段的緊急救援站,需要清拆上水的菜園村,150戶村民受到影響。許多人不想離開自己種菜和居住的地方,並得到了一些環保人士和泛民人士的支持。政府撥款8000多萬港元作出賠償,並承諾協助村民搬進公屋,購買同區村屋以及購置田地複耕,可是仍有村民不願接受。

香港部分市民認為高鐵是有錢人享用的,因此是不公正、不公益的。也有一些專業人士反對現時的選址方案和建設費用。 一些政治團體,借反高鐵而反特區政府,反時任特首。在一段時間內,反高鐵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

由於通脹和工程改動等因素,高鐵工程的整體造價由2008年政府估計的354億元,急增至669億元。香港立法會的小組委員會在2009年通過了高鐵香港段的可行性審查,最後由財務委員會審議撥款申請,撥款申請又被三度延遲。

這些都給高鐵建設帶來負面影響。

港鐵「困獸猶斗」

因工期延誤,高鐵工程似乎變成了「爛攤子」,港鐵公司內外交困。

特區政府是港鐵的最大股東,高鐵又是公共工程。港鐵這一公營機構,與市民的出行安全、時間效率等生活方式息息相關。這次工期延宕,實屬管理無方,備受社會各界詬病,港府的管治責任實在難卸。

港鐵的工程總監在港鐵承認高鐵工程延後即宣佈10月份退休,他出席立法會鐵路事宜小組委員會的會議,主動承認自己過去多次有機會向港鐵匯報高鐵工程可能會延誤,但卻「無出聲」,為此向公眾致歉。

港鐵的行政總裁,被香港各界炮轟失職。港鐵主席在股東大會宣佈行政總裁的合約明年8月底約滿後不再續約。當事人解釋基於家庭理由不續約,並對高鐵事件再度致歉,重申是溝通問題並會為此負責。

運房局局長宣佈,由政府成立獨立專家小組,把高鐵延誤原因「了解到底」。可是小組主席本身就是港鐵的非執行董事,在消息公布兩小時後便辭去主席職位。

到目前為止,許多肩負要職領取高薪的當事人借機「尿遁」、「卸膊」,沒有人為高鐵工期延誤負責並辭職。這就是香港公營機構的文化,在私營機構是不可思議的。

港鐵的管理究竟出了什麼問題,為何突然問題成堆。可能有許多答案,似乎又沒有令人信服的答案。

英國人花了700億港元建造了一個世界第一流的香港國際機場,香港人花了669億港元能否建成26公里的安全快捷的高鐵香港段?據說因工程延期還要超支30多億元。高鐵當然也可以精雕細琢慢慢建,再拿一個什麼獎,只要納稅人願意。

長期以來,以軌道交通為主幹的香港城市公交體系,四通八達、管理完善,是香港驕傲的資本。這次修建高鐵的低效率引發的風波,給港人潑了一盆冷水,是要好好反省,重新上路。否則香港「蝸牛」速度的帽子戴上,香港的競爭優勢殆盡。

文章不代表BBC的立場和觀點,網友如要發表評論,請使用下表:

網友反饋

港英政府花700億港元給香港建造了一個世界一流的國際機場,特區政府花669億港元建造26公里的高鐵香港段。暫且把6年才能通車這個是否「蝸牛」的速度不論,打從計劃開始,港人反對興建高鐵的聲音是強烈的,且曾經提出有效可行的建議給港府,把高鐵香港段的終站設於石岡,縮短路程減省建造費之餘,效益遠高於把終站設於人煙稠密交通繁忙的鬧市。可惜這個特區政府硬是堅持,為要迎合中國高鐵的全盤規劃,加上一眾建制派議員強力護航,這項不切實際的大白象工程便如此這般上了馬。今天,工程遇上這樣那樣的問題而要面對【延期】和【嚴重超支】,669億建造費追加到800億還是更高?請問,誰該負【成本高效益低】之責?誰該負【決策失當】之責?誰人來【買單】?

<strong>孟光, Hong Kong</strong><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