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看中国:中美贸易“战”否?

保羅·克魯格曼2008年獲諾貝爾經濟獎後接受BBC採訪。
新年伊始,美國知名經濟學家,《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保羅·克魯格曼就中美貿易前景的一篇文章引起中美兩國輿論關注。
克魯格曼這篇題為《屬於中國的新年》(Chinese New Year)說,中國政府在匯率問題上「固執」地堅持「重商主義」的政策,人為地維持高順差,這在目前世界經濟低迷的情況下堪稱具「掠奪性的」。
他建議用保護主義來解決美國就業不足問題,並聲稱如果中國堅持「固執」,那麼目前尚屬溫和而已經招致中國抱怨的貿易保護主義將變得更激烈。
學術觀點
克魯格曼是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教授,主要研究貿易和全球化問題。2008年,他因針對自由貿易和全球化的一些問題提出理論解釋而獲諾貝爾經濟獎。
美國主流意見認為他的思想更接近歐洲的自由民主派理念。
美國《華爾街日報》就克魯格曼的觀點發表文章說,克魯格曼「完全推翻了有關美中貿易關係的固有思路」;作為美國影響力最大的經濟學家之一,他在2010年初發出跟中國打貿易戰的呼聲,且口氣之尖銳不亞於任何一位反華議員,「令人吃驚」。
克魯格曼對中國的「新年進言」發表後,很快被許多網站轉載引用,也引起激烈爭論。中美網民中支持者和批評者陣營之間論戰甚酣。
中國對外經貿大學世界貿易組織研究院院長張漢林教授告訴BBC中文網,克魯格曼的學術觀點傾向於保護主義,但他發表這篇文章還是令人意外。
誰「報復」誰?
張漢林說,中國曆來認為貿易是互惠互利的,單方面受益的政策無法持續。克魯格曼的批評站不住腳。
他說,統計數據表明中國過去8年裏進口平均增長20%,遠超過美國進口增長8%的幅度。
但是,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發達國家面臨國內就業不足的壓力,保護主義聲音漸長的情況下,中美發生貿易戰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英國布魯奈爾大學經濟學教授劉芍佳認為,真正的貿易戰不大可能發生,但政府間會有更多口頭交鋒,會在有限的空間裏為自己爭取更大利益,貿易摩擦會增加,輿論會更對立,言辭會更激烈。但是,雙方都會盡量避免全面貿易戰。
張漢林認為,如果美國堅持在匯率和貿易壁壘方面對中國的強硬態度或者採取某些行動,反而是中國可能要「報復」。
發生貿易戰的情況下,普遍認為中國的殺手鐧是拋售外匯儲備中的美國國債。克魯格曼認為,中國如果這麼做,會推低美元,但這對美國競爭力和就業來說是好事,美國應該感謝中國。
「殺手鐧」
《華爾街日報》指出,美國的主流經濟學界或許不會贊同克魯格曼提出的一些觀點,比如中國購買美國債券和拋售美國債券對美國利率的影響,以及為什麼現在面對國內就業不充分應該採取保護主義來應對。
劉芍佳認為,如果北京採取拋售行動,美國將面臨國家破產局面。為了保護它的發債能力,就必須提高利率,這就會導致美元貶值,經濟復蘇受挫。
然而,張漢林BBC中文網,中國未必一定要用拋售美國國債的辦法。
他反問說:「為什麼要拋國債?沒有別的辦法啦?美國對中國的進口那麼大,我們為什麼一定要拋國債呢?」
他說,美國政府即使要採取貿易保護主義,也無法扭轉全球產業格局已經發生的轉變,非但無法恢復大部分低端製造業,連服務行業的外包趨勢也未必能阻止。
劉芍佳則指出,中國如果不跟美國做貿易,並不意味著全部丟失美國市場。
無論是在華的外國製造還是中國本土企業,都可以間接出口,不會完全被擋在美國市場之外。倒是美國消費者將付出更高的代價。
外資企業
在華外資企業如果受貿易戰打擊,它們的投資者,包括美國公眾和退休基金等都會受損。
這樣,如果發生中美貿易大戰,美國政府將面臨來自進口商、零售商和金融業的壓力。
《華爾街日報》中文網評論文章說,中美貿易戰情況下,中國「真正的殺手鐧」是在中國的美資企業。
包括國際品牌的汽車製造商在內的在華外資製造企業目前正在把目光轉移到中國的國內市場。
張漢林對此表示,中國不會「綁架」外資企業。他沒有詳細說明中國可以採取什麼方法。但是,他明確表示,中國市場的規模本身就是一大戰略優勢,「而且是永遠的優勢。這麼說一點都不誇張。」
另外,從歐洲的角度來看,中美爆發貿易戰,美國將受雙重打擊,而最大的贏家很可能是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