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观察:民主与管治的博弈

  • 林貢欽
  • BBC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香港特區區旗
圖像加註文字,

香港回歸後,爭取民主與政府管治之間的博弈,此起彼伏,從沒有停止過。

元月26日,香港公民黨及社民連的5位立法會議員向立法會遞交辭職信,3天後生效。按照香港的相關法例,需要進行議員補選,預計要動用1.5億元公帑,即每1位議員的補選要動用3000萬元。

公民黨及社民連的立法會議員的五區總辭已醞釀多時,並提出「五區公投」、「全民起義」等口號,其根本目的是反對全國人大常委會在2007年對香港2017年行政長官選舉和2020年立法會選舉定下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普選時間表,要求在2012年實行「雙普選」、並廢除功能組別,以此對香港特區政府和中央政府造成壓力,進行抗爭。

這是在香港進行的一場爭取民主與政府管治之間的博弈。

爭取民主的成本

這場「五區總辭」後再進行「五區補選」的爭取民主行動,直接成本是香港納稅人要額外支付1.5億元。不管辭職的議員是否都能重返立法會,無論參加補選的候選人和投票的選民多寡,以「五區總辭」 再「五區補選」,來爭取2012年「雙普選」的民主訴求,早就注定無法實現。

要香港納稅人額外支付1.5億元,進行一場無法實現的民主訴求,進行一次自己不出錢的政黨社團的公關宣示,雖符合現行法律,但缺乏道德水平,更缺少民意支持。

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互相監督,是香港實現「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繁榮穩定」的制度保證,是香港實行民主和法制的成本。

Skip Podcast and continue reading
Podcast
BBC 時事一周 Newsweek (Cantonese)

BBC國際台粵語節目,重溫一周國際大事,兩岸四地消息,英國境況。並備有專題環節:〈記者來鴻〉、〈英國生活點滴〉和〈華人談天下〉。

分集

End of Podcast

高薪養廉,精英政治,實現廉政高效,是香港政府行政管治的成本。

立法會議員是代表全體香港市民,在三權分立的制度下,以立法會監督政府的行政管治。對行政管治的最大監督是對政府財政預算和撥款的監督。

這些「五區總辭」的議員,剛剛在立法會侃侃而談地否決和阻擾了對高鐵669億元的撥款,其最大理由之一,造價昂貴,浪費公帑,是香港特區政府最大的高額預算項目。

話音剛落,就濫用遊戲規則,從「五區總辭」再到「五區補選」,浪費公帑1.5億。好比乘巴士,未到站下車後再上車,卻要別人替你再付錢買票。

政客們不斷用聳人聽聞的「公投」、「起義」等字眼刺激市民的眼球和耳膜,其實是在掩蓋他們價值判斷的雙重標凖:高鐵造價昂貴不能建,辭職補選浪費公帑卻可以。

辭職又補選,民主造成的浪費,雖是民主的成本,也是民主的奢侈。

防止民主在香港變成壞東西

民主是個好東西,但絕對的民主則是個壞東西。絕對的民主,以民主的名義,謀取特殊的利益。絕對的民主,妨礙了政府管治的效率,影響到全民的利益。台灣的經驗值得借鑒。

香港的民主來的比自由和法制要晚得多。民選議員,也只是在1997年香港回歸前幾年才出現。香港是成熟的法制社會,卻不是成熟的民主社會。慶幸的是,民主誕生在法制的土壤裏,保證了其健康成長而不被濫用。

近年,香港的民主有被濫用的趨勢,「五區總辭」再「五區補選」是一例。與此同時,香港的法制也有被弱化的趨勢,反高鐵是一例。警方對主動挑戰公權力,破壞法制的抗爭人士,採取示弱、退讓的策略。民主文化中如果加入暴力元素,又不被阻止,任其漫延滋長,民主將往暴民政治方向和無政府狀態發展,民主就變成了壞東西。

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托馬斯.索威爾(Thomas Sowell)認為:英國人明智地給了香港人自由,但他們可能也基於同樣的智慧,沒讓香港嘗試民主。那裏並不具備民主所需要的傳統。

相對的民主和健全的法制,是現代文明社會不可須臾放棄的法寶。這是防止民主變成暴民政治壞東西的有力屏幛,也是阻止法制變成獨裁專制壞東西的制度保證。

民主是爭取權益的一種形式和手段,是雙刃劍。民主的多數決定,正確使用,可為多數人爭取到最大利益;如果濫用,也會喪失其基本權利。中國在「文革」中的絕對「民主」,對所有人絕對是一場大災難。

在香港,爭取民主與政府管治的博弈還將繼續進行下去,明智的選民要在二者之間的博弈中找到一個平衡點,以此獲得全體選民的最大利益。這才是民主政治的理想追求,也可為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提供一個樣板。

讀者反饋

民主絕對是個好東西,這是不容置疑的。但並不是民主之後就萬事大吉的。阿扁絕對是民主選舉出來的,但事實證明有些選民是選錯人了。現在的香港,如果搞個普選,曾蔭權可能選不過梁毛,但誰會相信梁毛會比曾蔭權更盛任特首這個位置呢.....香港那幫所謂的80後,充其量不過是一群法國憤青。李大師, 中國

林貢欽先生:本人對你撰文的動機表示懷疑。不知您是大陸人還是哪裏人。如果你是個土生土長的大陸人,我覺得就更加懷疑你的動機。任何一個大陸人對專制的恐怖,對民主的渴望都是存在的,就算絕大部分大陸人不敢也不能宣稱自己需要民主自由,但是心中的渴望我想每一個人都埋在心中。你的文章典型的大陸官員慣用的手段,這個手段就是:用五名立法會成員請辭需要1.5億重新選舉來駁斥他們反對高鐵,理由是你能浪費國家的錢為什麼政府不能浪費。在大陸,一個人如果對政府敢說不,政府就會想盡一切辦法來讓別人知道這個對政府敢說不的人是多麼的可恥,多麼的可悲,更多的時候不惜用狡辯,撒謊的手段,你其實就是在用狡辯的手段,和大陸的政府的所作所為一樣。這次高鐵事件我一直在關注,結果讓人大失所望,結果和大陸幾乎所有的關係民生的大型投資的結果是一樣的,大陸的特點就是:人民其實都反對,但是一弄出了投票表決,那就是大部分都支持,我想您也知道這大部分都支持的人是怎麼支持的吧?香港高鐵事件是一個典型的中國政府暗中操作違背民意的的一件事情,中國政府入侵香港民主的手段其實很卑鄙很無賴很明瞭,可惜中國政府用中國人民辛苦繳納的建立了龐大的洗腦宣傳工具,包括你的言論同樣是在對專制制度吶喊。亞洲幽靈, 大陸

答傅欽先生質疑: 1、傅欽先生問我:「什麼是」絕對的民主」?」我以為 「絕對的民主」是一種個人的主觀判斷,拙文已有闡述,見仁見智。您完全可以不同意我的觀點,只需闡明您的讓人信服的觀點。 2、我完全贊同傅先生闡述的觀點:「議員辭職再參選,本來就是在法律規定之內的權利,而且政府財政支持也是法律提供保障」,說明傅先生是有法制觀念的。因 此,傅先生理應贊同我的法制觀念:議員辭職再參選是「反對全國人大常委會在2007年對香港2017年行政長官選舉和2020年立法會選舉定下的具有法律 效力的普選時間表」,要求2012年實行「雙普選」,缺乏法律上的正當性。本著下位法服從上位法的原則,理應反對5議員為要求2012年實行「雙普選」而 辭職再參選,反對因辭職再參選而浪費公帑。這樣,才不至於產生雙重標凖或法律困擾。 3、拙文作者批評香港的5位立法會議員辭職又補選,還有一個人原因:我是5位辭職議員之一的選民,當年投票時考慮再三,選一個不太爛的,能起到監督香港政 府的作用,沒想到這議員卻擅離職守,去與中央政府搞對抗,違背初衷,令人失望。 不能在2012年實行「雙普選」和廢除功能組別,是法制的成本。退一萬步來說,「惡法亦法」,只能靠修法、改法、廢法,而不能違法,或「公投」、「起義」 之類的蠱惑和煽動。我所不願見到的是,未見其利,先受其害。 4、傅先生文中的一些胡攪蠻纏,強人所難,留給讀者去欣賞吧,不一一答覆。 以上答覆,賜教。林貢欽,香港 2010/1/30

林先生,你好! 你的文章我不能認同。 泛民主派議員反對高鐵, 和他們實行五區總辭所涉及到的公帑,這是兩碼子的事情。 你這樣比, 根本就是 "錯誤模擬" 人總會有做錯的時候,而民主政治制度就是一種很好的 "改錯" 和 "避錯"的保守方法。 ken wu, macau,china

"可是每當舉行大選,華裔選民反應冷淡...這證明華人,包括香港移民,一向對政治非常冷漠". "加拿大民主陷阱", 你的觀察是對的, 但結論卻是錯的. 因為你沒有將你觀察放在既定環境 (Conetext) 內去分析. 在民主國家如英美加, 華人普遍知道即使他們不積極參與政治, 這些政府自有民主機制及公平法案如人權法等法例去制衡他們的施政. 但香港則不同, 香港人普遍認為其主權持有人(即中國共產黨)並沒有民主意識, 亦沒有鞏固及有效的法治機制去制衡其施政. 人治意識大於民主意識, 所以如果香港人不主動爭取, 便會任人魚肉. 因此, 香港人在這個有自由(其實已開始褪色)而無民主的困局下, 不得不為自己而努力. 其實, 反觀在英美加等地, 華人第三代已經沒有移民心態, 亦開始積極參與政治了. 至於林先生所六謂"絕對民主". 老實說我不知其所指. 如果說! 「文革」是絕對民主的結果, 這觀點與曾蔭權的看法如出一轍, 恕我不能苟同. 因為這論點並未能清楚點出文革的形成及發展的背後真正原因. A Londoner

請問林先生,什麼是「絕對的民主」?議員辭職再參選,本來就是在法律規定之內的權利,而且政府財政支持也是法律提供保障,這算不算給「絕對民主」開了一個不好的綠燈。如果是,那麼懇請中國人大再釋法一次,把以後香港選舉議員,全部自己掏腰包,推薦租政府的場地,比如文化中心或者迪斯尼租鋪面,可以打點折扣,順便給港府增加一點額外的收入。另外,立法院選舉,可以從長計議,再節省開支一些,直接點名任命就好了。其實,港府在很多方面可以節省,比如高鐵預算。已經在董建華先生時代搞砸的幾個項目裏面,省去很多錢。現在到了選舉了,就算賬。幸虧還是香港,林先生客氣地稱之為不成熟的民主社會,頂了個民主的頭銜。估計很多表叔阿燦,在林先生的潛意識裏,根本還就不配民主。都已經回歸這麼多年,林先生還懷念殖民時代的給自由不給民主的高明,那不如讓布朗或者卡梅倫,在派個人過來,雖然他們也要花很多政府的銀子,搞選舉,缺乏管治。還要替上電視辯論,那可是花BBC的黃金時段,搞點廣告不更好,然後讓BBC年終退回給老百姓一點TV licence。林先生的角度很好。不如把這個觀點修改修改,送交全國人大,以後開會的代表自費赴差旅,到了北京,人大代表自費買公交卡,或者打的拼車,不要興師動眾讓北京市民負擔了。而且人民大會堂後面,前門附近有很多上訪人士的窩點,可以提供給人大代表免費居住,省了一大筆政府開支。林先生覺得如何?我相信,這樣成熟的民主考慮,中央政府也會很開心的哦。傅欽

人的素質很重要!未署名

難道不能有絕對民主!那人類還為民主人權普世價值爭取個什麼?不用了不用爭取了!翻牆者, 發射點

加拿大華裔移民中來自香港的為數不少,可是每當舉行大選,華裔選民反應冷淡,是少數族裔選民中投票率最低的族群。這證明華人,包括香港移民,一向對政治非常冷漠。但是為何在香港的香港人對民主特別感興趣?這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民主陷阱, 加拿大

民主是不應以侵害他人利益為前提的,真正的民主應該以公眾利益為依歸,政治與民主不可一概並論.未署名

完全贊成、中國在「文革」中的「絕對民主」、對所有人絕對是一場大災難。這一句更是精點所在、香港人、你們正被帶向這方向走、醒醒吧!香港始終是中國一地方、不是一個國,要百份百行政、立法、司法自主權、將是香港一場大災難。JJ18101981

香港回歸13 年、民主路走得很艱難、中央從未走出以他為尊的一言堂心態、香港市民的民智己成熟、全民教育及國際價值覌的認同、己非一個愚民政策可以撐控全局、我們認同香港經濟 與政治共同向前創新及進步是共同目標,能容納不同意見、政府結構三杈分立是要共同捍衛、貪富懸殊的擴大、中央政府的短視、以言入罪的再抬頭、特區政府的噤若寒蟬;市民對政府的不滿表於行動而屢生磨擦、政制的改進,普選的落實,取消功能組別、讓立法會與特首選舉進入普選時間表。公投並非黑板一塊、起義並非一定流血,基本法就是在憲法下的一個具多元化的創新、演譯之權在人民的手中並不在政府機器的斷張取義、故此我贊成全港市民利用手上選票去表達你的意見、行使我們的杈利、記著:真理愈辯愈明! Risano Lee, Hong Kong

寫得好,難得在BBC中文網能看到如此中立而有見地的文章。完全贊成作者的觀點。E Hung, London

因為大陸沒有民主,所以香港弄得走樣一點也沒什麼關係,總比大陸要強。未署名

本文不代表BBC的立場和觀點。網友如要發表評論,請使用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