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百年:“革命之母”的角色变换

黃花崗烈士墓

圖像來源,KMT

圖像加註文字,

華僑支持中國共和革命只是華僑對中國歷史上諸多的貢獻之一。

華僑散居世界各地,從支持孫中山倡導的共和革命以來,華僑對廣義中國的支持向來可以說是「不遺餘力」。

但是國共內戰之後,中共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黨的中華民國政府撤退台灣,華僑也逐漸分成了兩派。

台灣在90年代民主化之後,逐漸地將華僑定義為「來自台灣的僑民」,而隨著中國的經濟實力崛起、僑居人口的增加,便出現了此消彼長的情況。

台灣僑務委員會委員長吳英毅日前訪英時接受BBC中文網的專訪,他認為現在不講革命的年代,不管來自何處的炎黃子孫都應該為自己在僑居國的地位努力。

他說「我心常向明月,但是希望明月不要照到國旗」;「華僑在僑居地人口比例是非常少的,不能再分彼此」。

而當年促使孫中山投身革命的原因之一,也就是華人在海外受到歧視,被鄙視成不如「二等公民」的「次等人類」。

吳英毅不否認兩岸「僑務休兵」有相當的困難,但是這是一個被他稱為「長遠」的任務。

他表示「台灣已經伸出了橄欖枝」,而中國大陸的僑社也曾經為台灣的天災募款捐助災民。

台灣的僑社也曾經發動募款,援助川震受災的災民;吳英毅說在人道方面,兩岸的僑社已經有所交流。

不過,被吳英毅形容為「和政治應該沒有太多關係」僑務,似乎依舊是中國大陸的重要對外工作。

例如前幾個月,在英國紀念孫中山誕辰也是兩岸各自舉辦活動,也有不少台灣僑民受邀參加由中國大使館舉辦的活動。

從這點來看,似乎兩岸的僑務仍是「各為其主」的多,「提高自己地位」恐怕還有相當遙遠的道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