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信箱:李文谈BBC中文网报道薄熙来事件
圍繞薄熙來,傳言滿天飛,如何去偽存真,報道既要及時又要凖確?首先
另一位沒有署名的讀者對BBC有關薄熙來的報道也有同樣的感嘆
看了兩位的抱怨,想起一個政治笑話說,傳達上級精神,大家絕對不能聽信謠言,因為謠言只反映了事實的十分之一。
如果僅一個月前,說薄熙來的老婆涉嫌殺人滅口,而且殺的是「老外」,許多人肯定覺得太離譜了。但是,圍繞薄熙來事件,許多咋聽難以置信的傳言,後來都得到了證實。
這當然給BBC中文網的報道帶來了挑戰。我請BBC中文網總監李文先生談一下報道薄熙來事件掌握的編輯原則。
李文訪談錄音概要
圖像來源,l
BBC中文總監李文談BBC中文網對薄熙來事件的報道。
- 薄熙來事件既涉及中國政治的最高層,又涉及一個英國商人的命案,事件牽扯的人物和層面很廣,所以,它可以說是近年來帶給BBC最多報道角度,也是最具挑戰性的報道。
- 消息來源很多,中國在這方面又缺乏一個公開、透明的機制,所以,最大的挑戰是怎麼去核實這些消息來源。
- 我們首先要看消息來源的背景,並爭取能有自己獨立的消息來源去核實驗正。
- 一個最好的例子是,4月10日中國政府做出有關的正式宣佈是在晚上11點。BBC中文網在這之前幾個小時,已經從北京的消息來源獲悉,有人已經聽了中央有關薄熙來、谷開來等處理的文件傳達。我們迅速通過其它消息來源進行核實。隨後,路透社發了消息,它引述了四個不同的消息來源。我們自己的消息來源和其它權威性機構的消息來源加起來,我們判斷可以發消息,而不要等中國官方的正式宣佈。最後,我們在中國官方的宣佈2個半小時前發了消息。
- 對於引述二手的報道,我們要看它本身的消息來源質量和媒體的專業可信度。即便是這樣,我們也都會特別註明,該消息沒有得到中國官方的證實,或是無法獨立核實。
- 對於參加論壇討論的讀者發來的帖子,涉及到無法核實的傳聞時,我們會非常謹慎。因為英國的有關法律規定,如果是涉嫌誹謗的話,散佈者與傳播者負有同樣的責任。所以,如果有讀者覺得自己的獨家「報料」沒有被刊登出來,還請諒解。
有關薄熙來的報道無疑給BBC中文網帶來了點擊量,卻也凸現了我們的「老毛病」。
報道要及時,更要凖確,包括最基本的文字。謝謝幾位讀者的批評指正。
讀者反饋
薄熙來只給了中國兩種顏色,紅與黑,因為這個國家太混亂了,已經像個大染缸污染的分不清黑白了,薄唱紅打黑唱出來的是正義感,打掉的是歪風邪氣,我們重慶老百姓感受到的是「踏實感」「幸福感」。中國人都明白,這就是政治鬥爭,說什麼刑事案件都是瞎扯淡,沒有事也可以編造出事情,沒有證據也可以人造出證據,目的就是消滅薄,刑訊逼供在中國比比皆是,替薄書記鳴不平!紅與黑, 中國
近來一些無聊人在網絡上發表關於薄熙來的評論是毫無根據。沒有客觀,公正的評語。在事情還未查得水落石出之前,惡意攻擊他人,是一個不道德的行為。這些人是否有何動機呢?Tommy, Denmark
薄熙來是中國最好的官員,但胡.溫太貪腐了,如果中國政局不穩只有薄熙來能解決中國目前的困境。china, china
重慶人民感謝薄熙來,全國人民支持薄熙來。李立言, 中國
2008年,胡佳被判"山東顛覆國家政權罪"...請問BBC中文網是在搞笑嗎?你們寫完了稿子能自己再讀一遍嗎?錯別字問題怎麼老改不了呢?這不是挺容易就看出的錯誤嗎?可見你們根本不在乎,也沒檢查吧?K, Lo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