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安倍美化戰爭 中國慈善不夠

星期一(4月7日)的《獨立報》在世界版發表資深常駐中東記者菲斯克(Robert Fisk)的評論文章,批評安倍政府試圖將日本帝國在二戰中的戰爭犯罪行為「最小化」,甚至把日本描述成受害者的「陰險努力」。

路透社則關注美國國防部長哈格爾參觀中國首艘航母,以及微軟創始人蓋茨呼籲中國富人更多貢獻於慈善。

美化戰爭犯罪

圖像來源,AFP

圖像加註文字,

日本首相戰後1945-1985年間參拜靖國神社六十多次,其中六次適逢八·一五投降日

菲斯克的評論文章首先由美國加州格蘭代爾市因樹立「慰安婦」紀念銅像而引來的一場司法官司著筆。

格蘭代爾市當地一位名叫鹽田美智子(Michiko Shiota Gingery)的日裔美國人以銅像給她帶來「被排斥,不舒服和憤怒」感覺的理由起訴市政府,要求聯邦法官下令搬走市中心的雕塑。

菲斯克對這一訴狀倍感不解。他指出,當年被日本帝國軍隊迫為軍妓的數以萬計婦女難道不才真正才是感到「被排斥,不舒服和憤怒」的人嗎?

作者詼諧地寫到,由於《獨立報》是份老少皆宜的文明報紙,因此他只能形容上述日裔美國人的訴狀是「從公牛後腚裏出來的東西」。

他說,這種聲稱所謂戰時「慰安婦」是自願應徵而並非被日本軍隊強迫的美化戰爭罪思維,與土耳其否認1915年屠殺100多萬奧托曼帝國時代亞美尼亞基督徒同出一轍。

他繼而舉例說,如果德國人現在開始否認納粹對猶太人進行了大屠殺,那不久歧視和仇視猶太民族的人就會出來抗議猶太人的大屠殺紀念館讓他們感到「被排斥,不舒服和憤怒」。

菲斯克說,安倍政府致力於美化日本二戰戰爭犯罪,並希望把二戰形容為日本為「解放東亞落後民族的聖戰」的陰險企圖必須被曝光。

他說,儘管日本政府曾為所謂的「慰安婦」這種小事情道歉過,但日本戰後的實際行動卻屢屢與「道歉」精神不符。

僅1946-1985年期間日本首相就60次參拜靖國神社,而其中6次更是選擇在8月15日本投降日。

文章指出,很多日本教科書如今開始形容當年的侵略行為是「解放東亞落後民族」,更多則被政府要求擁有「愛國主義」主題。

菲斯克認為,日本官員參拜靖國神社的真正目的就是讓日本的戰爭犯罪行為「最小化」; 而安倍和他的智囊們正利用中國擴充軍事力量的機會希望改寫和美化日本的侵略歷史。

他還指出,除否認戰爭犯罪外,安倍政府強行通過《保密法》,禁止記者或社會人士公開或報道「國家機密」,已經直接侵犯到民主社會的基本原則。

他表示,自民黨幹事長也開始形容反對《保密法》的人都是「恐怖主義者」,使得日本下一步會變成什麼樣子讓人擔憂。

菲斯克在文章結尾處寫到:「裕仁天皇本人和當年的戰爭販子山本海軍大將估計都會贊同(通過《保密法》的做法)。大東亞共榮圈萬歲!不許提南京大屠殺。前方目標珍珠港。這也許應該可以補償來自格蘭代爾市的那些不舒服和憤怒了吧。」

黑格參觀遼寧號

圖像來源,AFP

圖像加註文字,

美國國防部長哈格爾在訪華期間被允許登上中國海軍首艘航空母艦遼寧號參觀

Skip Podcast and continue reading
Podcast
BBC 時事一周 Newsweek (Cantonese)

BBC國際台粵語節目,重溫一周國際大事,兩岸四地消息,英國境況。並備有專題環節:〈記者來鴻〉、〈英國生活點滴〉和〈華人談天下〉。

分集

End of Podcast

路透社報道首先關注國防部長哈格爾成為首位得以參觀遼寧號航母的美國官員一事。

報道稱,哈格爾周一(4月7日)在訪問中國期間,被「史無前例」地允許前往參觀泊靠在青島軍港的象徵中國大力增強軍備的遼寧號航母。

報道引用官方人士的話說,哈格爾應是除中方人士外首位被允許登遼寧號的「參觀者」;中國國防部證實了哈格爾計劃參觀遼寧的信息,但是沒有給出任何有關參觀的細節。

安全分析專家認為,北京可能希望藉允許參觀航母來平息美國有關中國軍事現代化缺乏透明度的批評。

報道引述上海大學政法學院海軍事務專家倪樂雄的分析說,允許參觀是「開放和誠肯」的象徵,表示中方在中美軍事交流中沒什麼可隱藏的。

報道同時援引美國一位不願身份的官員的話說,哈格爾此次參觀遼寧艦是在美國方面提出要求後才得到北京低調許可的。

文章也引述新加坡的地區安全分析專家伊恩·斯托利(Ian Storey)的分析稱,允許參觀遼寧號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因為中方向美國展示的是一艘1980年代建於烏克蘭的舊船,新改裝後也只不過是一個訓練平台,而中國真正敏感的項目是新型彈道導彈和核潛艇。

哈格爾在訪華之前,首先訪問了日本。哈格爾在訪日期間和此前在夏威夷與東南亞國家防長的會晤期間都多次承諾將保護地區不受中國擴張威脅。

中國方面則多次強烈要求美國不要偏向介入地區領土糾紛。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國際安全問題專家朱鋒在接受路透社訪問時指出,參觀航母是一個正面信號。

朱鋒認為,中美雙方均意識到糾紛引發軍事衝突的可能性,以及增進相互了解並官控和減少危險的必要性。

中國富人慈善不夠

路透社還報道稱,捐出絕大部分個人財產並建立了金額為380億美元蓋茨基金會的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周日(4月6日)表示,作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中國富人致力於慈善事業還遠遠不夠。

蓋茨在接受訪問時表示,中國人在遇到大型自然災害時還是擁有「最基本的善心」的,但是在平時社會系統性慈善,比如衛生健康、學術研究、殘障協助等方面則還有很大的不足。

蓋茨呼籲中國應該考慮政策性減免稅來鼓勵富者向慈善多捐獻。

報道指出,儘管世界銀行2012年的統計顯示,中國人均年收入達到了6091美元,但是由於貧富和城鄉收入差距巨大,導致多數農村人口的人均年收入仍低於1000美元,而且缺乏基本醫療和教育服務保障。

2010年,蓋茨和華爾街「股神」巴菲特高調邀請中國50位最富有的人參加慈善晚餐,結果三分之一的中國頂級富豪據稱因害怕被要求募捐而拒絕赴宴。

根據胡潤年度財富報告稱,中國百強慈善家的年度慈善捐款數額逐年驟減:去年比2012減少了四成,而2012則必2011減少了五成。

分析指出,中國慈善機構醜聞頻傳可能是影響到捐款數額的一大因素。

在全球135個國家和地區的慈善捐贈排行榜上,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僅排行133 - 全球倒數第三。

蓋茨和巴菲特號召全球億萬富翁們把至少半數財產捐獻給慈善事業。這一號召在歐美得到眾多響應。

福布斯雜誌統計,亞洲各國共有資產超過十億美元的富豪444位,而其中響應蓋茨和巴菲特號召的人不足10人。

(編譯:晧宇  責編: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