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人民幣加冕難解危機 倫敦調查外國人買房

人民幣

圖像來源,AP

圖像加註文字,

人民幣10月1日正式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SDR一攬子貨幣

英國媒體星期五(9月30日)中國相關的報道與評論主要與人民幣即將正式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一攬子特別提款權(SDR)貨幣,以及大量中國人投資英國、特別是倫敦房地產市場相關。

其中,《泰晤士報》(The Times)刊登天空衛視新聞台經濟編輯愛德華·康威(Ed Conway)的評論文章,稱人民幣即使周六正式成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貨幣(SDR),也難以解決中國目前所面臨的巨大債務危機。

另外,《衛報》則有專題報道,稱倫敦市長著手調查外國人投資倫敦房地產市場現狀,大量中國人來英國投資房地產自然成為關注焦點。

中國經濟慢鏡頭撞車

《泰晤士報》在評論欄目發表了天空衛視新聞台經濟事務編輯康威的評論文章,指稱中國經濟好比一輛慢鏡頭撞牆的汽車。

康威首先指出,儘管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周六會在紐約正式宣佈人民幣元加入美元、歐元、日元和英鎊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貨幣行列,象徵性認可中國為世界級經濟強國,但是人民幣在香港之外的交易量還不如泰銖。

他接著分析稱,儘管中國股市崩盤似乎已被多數人忘卻,國際投資界對中國經濟的危機意識已經淡漠,但是中國實際面臨的巨大債務包袱、房地產泡沫,以及相關的銀行壞賬問題遠沒有得到解決,而且嚴重程度愈演愈烈。

分析認為,其實眼下北京面對的是中國曆朝歷代都反覆面臨的問題,中央集權如何能真正有效地管理幅員遼闊、13億人口的大國:再嚴格的資本管制,也管不住人們利用比特幣等非正式手段將大量資金轉往境外;再威權的中央也難以全面制止地方諸侯大興土木、大搞基建。

分析的結論是,危機最後只有兩種可能結局:1)北京繼續允許債務和房市泡沫無限增長,最終泡沫崩潰導致難以預測的危機;2)慢慢刺破泡沫,但是忍受長期的緩慢增長和經濟痛楚。

文章結尾告知讀者,不要以為中國很遠,與英國關係不大,因為英國對中國出口額去年已經首次超過傳統貿易伙伴愛爾蘭。

外國人倫敦購置房產

《衛報》頭版報道了倫敦市長開始著手調查包括大量中國投資者在內的外國人在倫敦購置房地產對本地經濟民生所產生的影響。

報道指出,倫敦市長希望也能具體了解外來投資對倫敦經濟和居民住房難等多方面的綜合影響。

中國投資者近年來已經成為倫敦外來買房團的主力軍。

有分析認為,來自中國大陸的倫敦房產投資總金額未來十年可能達到2000億美元水平。

越來越多的倫敦當地居民抱怨外來投資者抬高房地產價格,讓當地人住房更加困難,購房成為難以實現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