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度的差別:控制全球暖化幅度之爭

graphic

圖像來源,Climate Vulnerable Forum

一直以來,科學界都認為世界各國要把全球暖化控制在2攝氏度以下,但科學家近年把這個標凖收緊到1.5攝氏度以下,認為這個標凖更安全。但BBC環境記者馬特·馬格拉斯(Matt McGrath)的報道指出,要達成這個目標並不容易。

為此,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簡稱IPCC)周一(10月1日)起在韓國仁川舉行峰會,討論這個目標是否可行,以及達成所需要的成本。

為甚麼科學家要收緊暖化目標?

簡單的答案是政治原因。

把全球暖化目標定為2攝氏度以下這個說法,最初由美國經濟學家諾德豪斯(William Nordhaus)在1975年提出。到了1990年代中期,歐洲各國逐漸開始接受了這個「2攝氏度」的目標。聯合國更在2010年宣佈它為官方政策,成員國當年在墨西哥坎昆島(Cancun)舉行的氣候變化大會中,同意要把全球平均氣溫上升「控制在2攝氏度以下」。

各國在2015年巴黎氣候會議,就把平均氣溫上升控制在1.5度的問題達成協議。
圖像加註文字,

各國在2015年巴黎氣候會議,就把平均氣溫上升控制在1.5度的問題達成協議。

但一些島國和離海平面不高的國家不滿這個決定,他們認為即使各國達到這個目標,也不足以解決全球暖化導致海平面上升後它們被淹浸的局面。有研究指出,各國要把全球氣溫上升的平均程度控制在1.5攝氏度,這些國家才有機會生存。但他們的要求要到2015年巴黎氣候會議才能獲回應。

氣溫上升1.5度跟兩度有甚麼差別?

別以為氣溫上升相差0.5度分別很小,其實兩者的分別十分大!

BBC取得的IPCC文件顯示,把氣溫上升的目標降低0.5度有以下效果:

  • 因氣候變化失去家園的人減少1000萬;
  • 拯救約200萬平方公里的永久凍土;
  • 全球面臨食水不足的人減少50%;
  • 極地無冰的夏天減少至每世紀一次;
  • 因氣候變化失去一半覓食場地的動物物種減少50%。

綠色和平政治顧問科索寧(Kaisa Kosonen)指出,隨著氣候變化的影響逐漸浮現,外界開始發覺把全球氣溫上升控制兩度不夠。她指出,目前全球氣溫只上升了1度,但影響已經浮現,控制氣溫只上升兩度這個目標「越來越沒有意思」。「為甚麼設一個對保護我們關心的事情沒幫助的目標?」

環保人士多年來都推動,要把平均氣溫上升的控制目標定於1.5度。

圖像來源,UNFCCC

圖像加註文字,

環保人士多年來都推動,要把控制平均氣溫上升的目標定於1.5度。

保持這個目標難嗎?

很困難。全球的平均氣溫目前已經上升1度,而IPCC文件的數字顯示,全球平均氣溫到2040年就會上升1.5度。IPCC的文件不會要求各國政府推行甚麼政策,只會概要地劃出大量減少碳排放、快速轉換到可再生能源和改變生活和飲食習慣的方法。

IPCC的文件包括許多模擬情況,而這些情況預期大多會使全球平均氣溫上升超過1.5度,別緊張,因為這些文件也認為,許多科技和技術都可以讓我們把平均氣溫降回1.5度以下。

但有專家警告,這個方法十分危險。世界自然基金會首席氣候變化顧問科尼柳斯(Stephen Cornelius)指出,如果一個物種在全球氣溫平均上升兩度後絶種,即使把全球氣溫上升水平降回1.5度,這個物種也不會復活。

「一些物種可能會回歸,但一些事情是不能逆轉的。如果要把平均氣溫升幅保持在1.5攝氏度以下,那很明顯意味著我們必須更快、更深入以及更早地減少排放溫室氣體,即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我們目前已經掌握其中的一些技術,但另一些技術仍然未成熟。」

有值得樂觀的原因嗎?

把全球平均氣溫上升控制在兩度或以下是一個巨大的過程,但我們已經可以看到一些政府將此視為一個嚴重的問題,並已經開始設法解決。

英國政府早前宣佈,將會在一個「合適的時間」就碳中和目標立法。英國也與18個國家一起加入了「碳中和聯盟」(Carbon Neutrality Coalition)。「碳中和」是指排放溫室氣體的同時採取措施抵消這些溫室氣體所帶來的影響。

有環保人士認為,不一定要種植大量的樹、或用一些新穎的科技,這個目標也能達成。歐洲環保組織Fern的活動策劃主任莫瓦特(Hannah Mowat)指出,如果人類能快速減少碳排放、大量修復土地,同時改變飲食習慣、減少吃肉,就能把氣溫上升控制在1.5度以下,同時讓許多人受惠。

「這可以改善空氣質素,降低過肥率。這是一個我們都會想擁有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