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龙说事:圣诞对袜子说不

  • BBC中文網 騰龍
  • 《騰龍說事》
聖誕禮物
圖像加註文字,

每個人的禮物都要選的合適、稱心、即顯得貴重又不真吐血…

送聖誕禮物,勞心勞力累壞了的不是聖誕老人。

人家的閨女有花兒戴

你爹我錢少不能買

扯上二尺紅頭繩兒

給我喜兒扎起來,哎咳哎,扎呀麼扎起來!

一進入12月,太太的「聖誕禮物焦慮綜合症」就日甚一日。幫不上忙的我嘴裏卻下意識的哼起上個世紀70年代唱遍中國大陸的「革命樣板戲」《白毛女》。

給地主扛活的楊白勞儘管窮得沒米下鍋,也要咬牙趕在年三十兒為女兒扯上二尺紅頭繩作為過年的禮物。

在英國,上至百歲老人,下至月子娃娃,捎帶上家裏的貓狗寵物,個個都不能少了禮物的節日,就是聖誕節了。

大人小孩、親戚朋友、七大姑八大姨,每個人的禮物都要選的合適、稱心、即顯得貴重又不真吐血……哎,這聖誕節不過也罷!

不麻煩給聖誕老人下訂單了

圖像加註文字,

盼望聖誕禮物最熱切的是孩子們。給孩子的禮物要有個「意外的驚喜」。

盼望聖誕禮物最熱切的是孩子們。而孩子們的禮物相對來說是最容易對付的了。

因為不用家長操心,孩子早早的就替你想好了。往年,女兒都是擬定兩份禮物訂單。一份是給老爸老媽的,一份是給聖誕老人的。

今年,女兒的訂單合二為一,不再麻煩聖誕老人了。是不是終於回過味兒來,其實都是父母買單?不敢問,免得自討沒趣。

如果家長缺乏想像力,孩子又花了眼。休要擔驚,早有商家替你搞定了。每年,商家「煽風點火」造勢,總要推出所謂的「聖誕必須」(must-have for this Christmas)。

今年商家毫無例外的預測了12個篤定熱銷的玩具。大眼一掃,沒一個討人喜歡的。

可喜歡不喜歡不由家長說了算。一旦被孩子認定是 must-have,你就早早下手吧,免得聖誕前夜還在街上像無頭蒼蠅一樣亂撞,或是到 ebay 上花幾倍十幾倍的錢,還要把宰你的人當作救命恩人。

拜托,襪子足夠了

圖像加註文字,

送聖誕禮物當然不能指望聖誕老人。夾著大包小包一路狂奔到郵局,排隊寄包裹的長龍已經拐過了街角。

最勞神的聖誕禮物,一是給老人的,二是給戀人的。

老人怕給孩子添麻煩,總是說什麼都不缺,什麼都不要。

話雖這麼說,不能當真的。於是,「中性的」,「保險係數」大的襪子拖鞋、睡衣圍巾,往往成了老人最常收到的聖誕禮物。

節前,倫敦南城的Southwark,一群古稀老人揮舞著標語牌,高喊「不要襪子」、「要學英特網」。原來,這是當地的領養老金者協會發起的「更好的聖誕禮物」運動。

發起人之一蘇馬斯(Albert Summers)說:「在這個世上活了90年,難道人們沒有想到,我已經收到了足夠的襪子、領帶、香波麼?我想得到張戲票,去看場戲,或是代金券學學英特網什麼的。」

早說不就得了?子子孫孫們哪能讓您老等到90歲?

腰圍三尺二?我是水桶嗎!!?

給戀人選聖誕禮物簡直就是趟雷區,不,幹脆就是mission impossible!找不到一個傳神的對稱翻譯,總之是難於上青天。

你要集心理師、推銷員、會計、肚裏的蛔蟲之技能於一身,才有指望活到下一個聖誕節。

禮物終於買齊了,才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英國人送聖誕禮物講究個「意外的驚喜」,讓收禮物的人,特別是孩子,事先看到、猜到,就大煞風景了。

都成了地下工作者了

圖像加註文字,

真情無價。在喜兒眼裏,二尺紅頭繩跟金條一樣。

於是,在孩子眼裏,聖誕節前大人總是鬼鬼祟祟的。要等到孩子熟睡後,才能把禮物從藏在臥室的衣櫥裏拿出來,一通狂包;夫妻之間更麻煩,互相捉迷藏,跟有外遇似的。

禮物終於凖備好了,送禮是最後一關。直到去年聖誕節,女兒仍然堅信禮物都是聖誕老人駕著雪橇挨家送的。

聖誕前夜,女兒總是千叮嚀萬囑咐,讓我凖備一杯上好的威士忌和兩根胡羅卜(給駕轅的紅鼻子麋鹿魯道夫)。

胡羅卜扔給兔子,威士忌我就代勞了。當然,喝了不能白喝,總要留下個便條說聲謝謝。這就成了女兒堅信聖誕老人存在的鐵證。不是便條,而是便條裏有拼寫錯誤,一定是聖誕老人挨家喝威士忌喝醉了!

當然不能指望聖誕老人。夾著大包小包一路狂奔到郵局,排隊寄包裹的長龍已經拐過了街角。沒有比節後收到聖誕禮物更讓人尷尬了。錯過了郵局保證送達的最後時間,就只好找特快專遞,郵費往往比禮物本身還貴。

真情無價

有時候想想,還是中國人實在,一個紅包裝上壓歲錢,想買什麼買什麼,實惠痛快。

其實,一些英國人已經在這麼做了。直接給現金可能還磨不開臉,但給代金券已日漸流行。前面提到的倫敦Southwarke街頭老人要求的就是這個意思。

迄今,我堅持拒絕加入這個「新潮」。聖誕禮物不是以物易物的交換或金錢的轉賬。它是情感的載體,親情的表達。

能有這份麻煩、焦慮、勞累,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