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鸿沟:良心拒绝者
- BBC中文網 鴻岡
- 《文化鴻溝》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75萬英軍和英聯邦軍人陣亡,那次戰爭英國亦有兩萬上下拒絕服役的「良心拒絕者」。
我有位家住倫敦的老親戚當初拒絕參加我哥哥的婚禮,說是不能認可哥嫂兩人婚前同居;我的家門他如今也有十多年未曾踏入,以示不縱容我跟伙伴的同性關係。
不過他接電話總是彬彬有禮,也並不干涉妻子和兒子跟我們來往。
我一邊埋怨他觀念老套,不近人情,但同時也忍不住敬重老先生:他堅守他的原則一輩子了,而且並未選擇最平坦的道路。
拒絕參軍
我小時候第一次見到他便被告知,他是「良心拒絕者」(conscientious objector),年輕時趕上第二次世界大戰他拒絕參軍,為此曾遭眾人斥責,說他拒絕保家衛國,但他始終堅守自己的信念。
「良心拒絕者」在英國已有數百年歷史,當初主要就是拒絕暴力的基督教貴格會(Quaker,又稱公誼會或者教友派 – Religious Society of Friends)的成員,我那位老親戚便是其一。
他們提倡世人平起平坐,並篤信和平主義,拒絕參與暴力和戰爭,自然也就拒絕應徵入伍。教派成立的初年成員們曾為此蒙受迫害,但後來逐漸得到認可。
一戰和二戰年代貴格會的救護隊曾在歐洲各處戰場救死扶傷,二戰期間他們還曾派遣司機和車輛與中國紅十字會合作,沿滇緬公路運送藥物。
男人的故事
英國的「良心拒絕者」承受最大社會壓力,當是在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年代。
現在,布裏斯托大學法學院的落伊絲·比賓斯(Lois Bibbins)剛剛出版一本書《講述男人的故事》(Telling Tales About Men),探討那個年代人們心目中的「良心拒絕者」。
比賓斯在這過程中收集了多方的評論,譬如報人哈羅德·貝格比(Harold Begbie,1879 - 1929)主張給他們判處苦役的呵斥:
一戰初期英軍依賴宣傳鼓動招募志願兵。
既然你想的與我不同,
就應該關入牢獄;
進去吧,我盼你死呢 !
叫你幹兩年苦工。
我們都向自由和博愛進軍,
與各類暴君拼命,
要的是讓上帝感受到
這世界還值得他給些愛心。
可你這該死的就偏不參與!
不同的反應
這談不上是高超的詩句,我在翻譯中盡力做到既不增色,也不糟蹋。它與留傳下來的一戰青年詩人,諸如布魯克(Rupert Brooke,1887-1915)的情懷實在無法相比,卻未必不能代表當時許多捲入硝煙者的心境。
比賓斯這本書的目的,就是要探索社會各個層面對這些拒絕參戰者的反應,讚許的,諒解的,斥責的都有,並對「良心拒絕者」本身的成分也做了剖析。我看到有的歷史學家評論說,她由此挑戰了許多史學界廣泛接受的觀點。
人數
第一次大戰初始,英國仍然實行志願兵制,通過各種宣傳鼓動而非強制手段徵兵,按照比賓斯的說法,這在當時也被用來標榜英國自由主義社會優越性。
為了擴招,到1916年議會立法推行義務兵,但在辯論中同意為不同原因拒絕服役的「真正的良心拒絕者」提供豁免。
問題是,立法的時候並未註明怎樣衡量,而要求在各個地方臨時設立的審查委員會聽證之後做出裁決。
根據比賓斯的估算,一戰期間英國約有16000到24000「良心拒絕者」,但她說因為二十年代銷毀了相關檔案,所以沒有凖確數字。
這些人與一戰年間參軍的數百萬英國人相比人數不多,但在後來年間英國社會意識中還是留下清楚的痕跡。
貴格會的救護隊員Frank J Stevens和救護車1945年在德國。
焦慮
作為一個現代人查閱那個年代的資料,比賓斯說讓她最感慨的是那個年代的軍國主義氣氛,大家都卷在戰爭激情裏。以至於那些審查委員會的成員好像根本無法理解怎麼還能有人不願意報名從軍。
當時的報刊也好,宣傳廣告也好,乃至兒童書籍對「良心拒絕者」們的描繪都極其醜惡,乃至不堪入目。
她在書的第二部分裏就此提出自己的分析,認為這顯示了當時社會中存在的焦慮,而焦慮的焦點在她說來就是男人在社會裏的角色和地位。
新男性
比賓斯說,當時主流的文化流露出對社會頹廢和墮落的擔心,和對英國勢力衰竭及民族優勝感喪失的憂慮。
然而隨著戰爭的進展,隨著人們更多看到這些「良心拒絕者」在鄙視和虐待面前拒絕屈撓,她說社會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另眼看待他們,即便不同意他們的立場,也承認他們並非膽怯,而有著另一種勇氣。
在她筆下的「良心拒絕者」充滿了她稱為新派的男子漢氣質,他們的行動可說為新時代新男性的形成打響了第一炮。
對不起,也許「第一炮」這樣的比喻用在這裏不完全恰當,但意思還算明白吧。
問題是,我那位老親戚若被標榜為當今新男性的前輩,會覺得是讚譽,還是侮辱?
(鴻岡 2010年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