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敏寺与英国王室的缘分

西敏寺夜景
圖像加註文字,

不少於17位國王在西敏寺下葬,但是20世紀到來之前,這裏有650年未見王室婚事。

威廉王子和凱特·米德爾頓選擇結婚的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是與英國王室有特殊緣分的一所教堂。

它雖然規模宏偉,但就地位而言卻不是一座「大教堂」(Cathedral),並不是統轄一個教區,亦無自己的主教,而乃王室擁有,是一座所謂的Royal Peculiar教堂。

1066年以來,已經有38代英國君主在這裏加冕,也有17位下葬在這裏。

西敏寺有上千年歷史,在第11世紀落成,而且之前此地已經有一所寺院。

在1066年,率兵抵抗諾曼底人入侵,作戰身亡的最後一個盎格魯·撒克遜人國王愛德華(Edward the Confessor)成為下葬在這裏的第一位國王;而戰勝他的「征服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同一年聖誕節在這裏加冕,正式建立新的王朝。

目前看到的建築始建於1245年,一般可容2000人左右,但遇上特殊情況搭建構架,增設座位,譬如在伊麗莎白二世女王加冕儀式上曾有8200賓客就席。

無名戰士

圖像加註文字,

維多利亞女王1837年在西敏寺的加冕典禮。

提到西敏寺,很多人首先想到的無疑是葬禮。

1997年,威廉王子的母親戴安娜王妃(Princess Diana)的葬禮便在這裏舉行,許多人至今還對少年威廉與王室其他成員走在送葬隊伍中的形像記憶猶新。

不過這也不僅僅是王室成員安葬的地方。

不少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和演員,以及科學家、政治家和企業家也都也都葬在這裏。西敏寺網站上列出了其中290人的名字,較早的包括1400年下葬的大文豪喬叟(Geoffrey Chaucer)。

而在1920年11月11日,一名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場上喪生,卻未留下姓名的戰士遺骸從法國運送到這裏隆重下葬。

自此,「無名戰士」便成了陣亡英烈的代名詞。

20世紀的婚禮

在西敏寺舉行大規模的王室婚禮是20世紀的新風尚。

1919年,維多利亞女王的孫女帕特裏夏公主(Princess Patricia)在這裏結婚時,西敏寺已經有650年未舉行婚禮了。

但是僅隔四年,後來登基成為喬治六世(George VI)國王的阿伯特王子又在這裏結婚。他的女兒,現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婚禮也是在這裏舉行的。

前些年撰寫西敏寺史的歷史學家理查德·詹金斯(Richard Jenkyns)說,以往的王室婚禮多在溫莎(Windsor)或聖詹姆斯宮(St James's Palace)的教堂舉行,在西敏寺舉行婚禮,而且是巨大規模的婚禮,是20世紀的創作。

不過除了這些慶典,西敏寺仍然是個日常宗教活動的場所,每天都做幾次禮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