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鸿沟:空间与礼貌
- BBC中文網 鴻岡
- 《文化鴻溝》

長輩抱怨晚輩缺乏公德,沒有禮貌,恐怕是跨國界、跨年代的老生常談;為這種現象尋找緣由和整治方案,也是引不少義士費心的事業。
前些年在中國常聽到的一個相關詞匯是「素質」。年輕人的問題據說出在素質教育欠缺,當時一種解決方案是展開「五講四美」運動,之後其他的分析和配套措施也時有提出。
英國也差不多。90年代梅傑首相(John Major)倡導「回歸基本理念」(Back to Basics),00年代布萊爾首相(Tony Blair)提出「尊重議程」(Respect Agenda),也都包含整治日常生活中各種不尊重他人行為的成分。
異化?
就此,有的人力主加強傳統美德教育,提高社會成員,特別是年輕人的教養。
一些批評者則提出,只有克服社會異化才能真正治本:在貧富懸殊,社會矛盾加劇,大家憤憤不平,相互鄙視的社會裏,人們自然會有相互間的怨憤。
這樣說來,我們每個人遭遇種種不禮貌的待遇在短期之內怕是只會增多,不會減少。
兩種禮貌
現在我卻碰到一種新的理論,說對別人沒有禮貌往往和教育水平或社會地位都並無關係,而應歸咎空間擁擠。
美國耶魯大學社會學教授菲利普·史密斯(Prof Philip Smith)是和兩個同事認真分析了500個案例之後得出這種結論的。
不同速度,不同方向行走時無意中擋住他人去路或與人碰撞是常見的不禮貌行為。
他們剛剛出版的《Incivility: The Rude Stranger in Everyday Life》在翻譯上給我出了個難題。
書名講的是「日常生活中無禮的陌生人」,其中的rude和中文說粗暴無禮大體對應。不過開頭那個incivility儘管字典裏的解釋也說是無禮,但其實特指缺乏公民意識的無禮行為,主要表現在公眾場合,針對陌生人。
中文怎樣簡明做這種區分?也許這後者就可以說是缺乏公德?
研討範圍
史密斯和同事的研究在澳大利亞的悉尼展開,研討的行為範圍廣泛,包括排隊加塞兒,強佔別人的停車位,電影院裏演電影時接聽電話,或者擋住別人的視線,等等。
這些大都可以視作雞毛蒜皮的小事,但卻能破壞生活品質,讓你一天下來都覺得心煩意亂。
研究者對經受人和肇事者的感受和交流,對事情發生的地點,以及非禮、欺辱行為造成的心理影響和更廣泛的社會影響都作了詳細記述,在書的末尾還列出了也許能夠幫助緩解這類行為所造成傷害的一些對策。
出乎意料
史密斯前些天在接受BBC廣播節目《准許思考》(Thinking Allowed)採訪時說,這次研究最出乎他意料的事情是,很多的這種無禮行為並不是發生在社會某個偏僻角落,肇事者也往往不是故意對人物無禮的所謂「問題青年」。
他說好些最擾人的事就發生人們日常去的場所,譬如在超市、停車場或者火車站裏,行為包括推擠、碰撞、罵人之類,而且很多這些無禮行為都是完全無意的。
學者們發現,在超市裏購物時阻擋別人的視線也是一種煩人的不禮貌行為。
這些通常都發生在鬧市區,最主要的包括擋路、碰撞人、還有侵佔他人的視線,譬如在超市裏擋住其他顧客,讓人家看不見冰激凌櫥櫃裏的東西。
相比之下,喧嘩吵鬧或者故意罵人的事情在他們問到的人中都較少提及。
並非本性
史密斯說,人們往往以為不禮貌與人的性格有關,覺得有的人本性就是粗暴無禮,不管到哪裏都喜歡糟踐別人。
但是他們的研究卻顯示,無禮行為好像主要都是環境導發的,通常都是心理平衡,教育良好的人相互擠撞或一方阻擋另一方行走路線或視線造成的,發生地點通常是那些不同人以不同速度向不同方向行走的擁擠地帶。
有人拖著行李,有人急著趕車的火車站是最好的典型。
既來之,則安之
史密斯說,他們的調查發現,這類行為的肇事人有三分之二是男性,其中不小比例都是中年男人,大多也都是很正經的人。
而且和他們發生遭遇,受到非禮的人很多時候都與他們年齡、身份和社會地位差不多。
史密斯的結論是,政客們在這類事情上大做文章,談論社會弊病和自己的解決方案,大都只是政治運作,造聲勢,拉選票。他們提出存在這樣那樣的社會問題,好像只有他們才能去解決,但這些恐怕到頭來都沒有太大實際意義。
他說,調查過程中問到的經歷非禮的人大多數都想得比較開:70%都認為對他們不禮貌的人其實也是無意的,他們覺得自己最好的應對辦法就是平息心情,不往心裏去,既來之,則安之,接受現代城市生活就是沒法迴避這種事。
(鴻岡 2010年1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