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英國經濟「三駕馬車」載著中資跑?

英國首相卡梅倫即將出訪中國
據英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英國今年第三季度消費支出帶動了經濟增長,半個月來英國央行多次發佈報告,提供經濟增長多方面數據,稱英國經濟持續復蘇。
本周日(12月1日)英國首相卡梅倫將應中國總理李克強邀請,率領代表團對中國進行以經貿合作為訴求的為期三天的訪問。
BBC中文網記者就與此相關的英國經濟復蘇重難點問題採訪了中英經濟學界和銀行業的學者專家。
英國國家統計局11月27日發表數據,今年第三季度英國國內生產總(GDP)同比增長預計是1.5%,環比增長0.8%,這是三年來環比增長最高值;今年第三季度失業率7.6%,是三年以來最低點。
11月28日正午的歐洲匯市盤中,1英鎊兌1.6346美元,為11個月以來高點,英國經濟復蘇漸呈強勢。
第二次以首相身份訪問中國的英國首相卡梅倫,也將此次「中國行」作為兩年多來中英最高級別的雙邊接觸,希望加強經貿合作,在更廣範圍內引進中國大規模投資,加強中英兩國在金融領域的合作,備受英國各界關注。
居民買車買房
關於對英國經濟復蘇貢獻最大的部門,約克大學經濟學院彼特·斯賓塞(Peter Spencer)教授在接受BBC中文網記者採訪時說,是消費支出部門。
英國經濟陷入衰退以來,消費支出急劇下降。現在,居民儲蓄總額已佔政府收入的7%,即使收入增緩,居民都開始更多消費了。
英國財政大臣奧斯本(George Osborne)熱衷財政緊縮,拒絕貨幣刺激,曾引起反對批評,但三年來,英國經濟增速加快,通貨膨脹預期放緩和失業率不斷下降,頻頻為奧斯本政績加分,他更曾在2011年進行財政預算時承諾要讓製造業成為經濟復蘇的領頭大軍。
一周前,汽車製造商和貿易商協會(SMMT)表示,今年10月生產的汽車比去年10月多17%,這個變化說明融資交易的支持以及消費者信心上升,使得英國的消費者產生了新車需求,其中,部分消費者的青睞對象是豪華轎車。

英國房屋市場目前增長強勁
製造業方面,各建築商也在打造新一輪房產市場(尤其是倫敦地區和英格蘭東南部地區的房屋買賣)提振英國經濟。
今年四月,英國政府開始實行 「幫助買房計劃」,為首次買房者分擔抵押貸款,至今已收到1.8萬個新建房的預定。
斯賓塞教授說,建房數量增加30%,很多人在買房搬家。英國政府和央行主動行事,抵押貸款市場也在努力提高抵押貸款融資的可行性,這兩者都在促進房市交易。
因為出口增長太緩慢,進口和投資都還只是處於一個非常低的水平,所以房市的強勁是英國經濟現在最佔優勢的地方。
企業外尋市場
從支出角度看消費、出口、投資這「三架拉動GDP增長的馬車」,英國居民消費大幅度提升,但出口方面,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英國出口量在今年第三季度出現了2.4%的環比回落,眾多專家對此很失望,英國政府由此也不得不在刺激內部投資和吸引外部投資方面多做文章。
英國首相卡梅倫今年11月10日作為首相第一次訪華時,中英雙方簽署了一系列經濟和文化教育合作協議,多家企業獲得訂單,其中最大一筆高達7.5億英鎊(約合12億美元),此外還簽署了金融領域改革與發展研究合作協議,這為英國金融企業進入中國金融市場帶來了更優惠的凖入細則。
12月2到4日,卡梅倫將應中國總理李克強邀請,再次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他將帶領來自商業、科技、文化、環境等領域的多位部長級官員和約150位工商界領袖組成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代表團,英國各界投以期待的眼光。
目前英國是中國在歐盟範圍內的第三大貿易伙伴,中國是英國在歐盟之外的第二大貿易伙伴。斯賓塞教授說,本周末英國首相卡梅倫到中國訪問的一大內容就是加強經濟合作,吸引投資,下周四財政大臣奧斯本所做的秋季聲明也將極有利於商業引資。

中國電信巨頭華為投資英國電信業
斯賓塞教授認為,外部投資顯得額外重要,尤其是對於瀕臨破產的生產企業,他們正來尋找盈利的潛在市場。此前,中國華為對英國電信的投資激活了整個英國電網,中國國家核電也參與投資了英國核項目的25%。
本月上旬(11月9日),英媒《快報》曾發表文章說,中國在英國已經投資擁有維他麥公司,在希思羅機場和泰晤士河公共事業公司均擁有股份,但與中方與英國企業已簽訂的數十億英鎊的投資相比,只是一個零頭,這些湧入金融服務業的投資,還將為英國創造數以萬計的就業崗位。
銀行仍是問題
2007-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起因是美國次級貸款市場的動蕩,對國際金融秩序的極大衝擊使各國經濟遭受重創。
經過近六年的修複,英國經濟回暖令市場又有了呼聲,但威爾士班戈商學院菲利普·莫裏紐茲(Philp Molyneux)教授對BBC中文網記者說,英國存在的根本問題沒有解決時,絲毫不能放鬆對下一次危機可能會到來的警惕。
莫裏紐茲教授說,現在的公共財政仍然是一個爛攤子,政府在不斷修改公共財政目標實現的最後期限,遏制公共赤字,他們試圖通過增加稅收來達到這個目的,儘管這在公共支出方面不起任何作用。
英國商會(BCC)首席經濟學家大衛·科恩也對BBC表示,儘管公共財政數據比一年前有改善,但那是因為經濟在增長,赤字降低的步伐並不大。公司稅收收入比2012年同期要少,修複公共財政仍然是一個重大挑戰。
除了公共財政以外,雖然英國的國有銀行正在努力改善表現,銀行業也仍有問題。
歐洲央行方面正在通過爭取更多的量化寬鬆政策來刺激經濟,但只有德國和一些北歐國家表現不錯,其餘的國家稍不注意都有可能迎來另一場主權債務危機,歐洲央行的壓力測試會在今年晚些時候表現出這個特點。
歐洲央行經濟顧問言訥·奧屯巴斯(Yener Altunbas)對BBC中文網表示,英國經濟最大問題仍在金融部門。
他認為,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監管部門的責任承擔,貸款的質量,是現在英國經濟健康發展的瓶頸。英國央行對於加強監管的承諾已有5年之久,但政府結構理性以及信息不對稱的存在,使金融領域不斷淪陷道德危機。
避免重蹈覆轍
現代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1936年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提到,經濟發展必然會出現一種始向上、繼向下,再重新向上的週期性運動,並具有明顯的規則性,即經濟週期,預示經濟低谷的不可避免性,以及經濟回暖的自發性。

美國1929年大蕭條造成大批人失業,而李青原認為2007-2008年金融風暴對全球經濟造成更大破壞
資本主義生產與再生產過程中出現的經濟危機,往往在資本主義各種矛盾積累到最尖銳時爆發,1929年的美國經濟危機便是如此。
生產過剩在美國歷史上造成了經濟大崩潰,是「實體危機」;緣起美國次級房貸的2007-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各國在全球金融債券市場資金鏈中環環相扣,因而危機波及全世界。
然而,中國證券市場創始元老李青原接受BBC中文網採訪時對於英國經濟從「受挫」恢復到「正常」態度頗為樂觀。
她認為,2007年全球金融風暴對各國影響在嚴重程度上超過了1929年美國經濟危機,但近百年來人類科技進步,經濟發展,尤其是經濟全球化和各國經濟互動,解決危機的智慧也在增加。
李青原指出,英國經濟已在回穩途中,這說明,只要一個國家的規則能力強,創新能力強,加上制度上的優勢,有可能從蕭條中盡快復蘇。
但是,歐洲央行經濟顧問奧屯巴斯強調,雖然英國的復蘇情況跟歐洲其他國家相比要好一些,但是英國的經濟現在仍比較脆弱,從復蘇到強勁,這一段路還有些年要走。銀行部門要承擔起相應的責任,才能避免重蹈覆轍。
(撰稿:凡尼 責編:伊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