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将使用非拉丁语域名

以太網纜線(資料圖片)
圖像加註文字,

ICANN負責管理全球互聯網域名分配。

互聯網國際管理機構正式通過非拉丁語系網址方案,成為互聯網問世40年來最大的一項改革。日後中文、阿拉伯文等文字也可以用作網址。

在韓國首爾舉行的互聯網名稱與數字地址分配機構(ICANN)年會星期五(10月30日)正式通過了這項方案。不過中國互聯網業內人士認為,使用中文域名對中文互聯網的影響並不如外界認為的那麼顯著。

電腦互聯網剛於星期四(29日)迎來其40週年。ICANN理事會主席兼行政總裁貝克斯托姆指出,在當今全球16億網民當中,超過一半的人並非使用拉丁語系文字。

非拉丁語系域名稱為國際化域名(IDN)。ICANN表示,他們將在11月16日開始接受IDN註冊,預料首個新域名可在2010年中投入使用。

旨在改變現有拉丁語域名系統(DNS),的IDN方案在2008年6月首次獲得ICANN採納,但整個系統測試需要持續兩年時間。

記者們指出,ICANN希望能透過兼容任何文字的IDN實現全球電腦相互接通。外界普遍預測,首批投入服務的IDN將是中文與阿拉伯文,隨後會是俄文。

成效存疑

DNS的運作有如電子電話簿,把簡單易明的域名轉換成系統可認的數位IP地址。但是老式DNS只能辨認拉丁字母,因為互聯網是在美國誕生的。

BBC科技新聞記者格雷戈裏指出,互聯網開始之初,大多數用家都說英語,因此語言不是問題。可是,今天這已經不是事實了。

中國和泰國等國家好些年前就已經推出了自己的替代系統,例如是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推出的「通用網址」系統,讓其網民用自己的文字輸入網址。

但是,這些都不是國際認可技術,也不一定能在每一台電腦上使用。

IDN方案也帶來了一些隱憂。BBC駐首爾記者薩德沃斯指出,一些人擔心這會造成不同的網民只在自己的語言區塊內活動,與互聯網的其他部分疏離。IDN方案也有可能讓保護知識產權的難度提升。

中文和拉丁語

圖像加註文字,

互聯網剛度過了40歲生日。這是當年送出首個互聯網信息的電腦。

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學者郭良也對IDN方案的成效提出質疑。美聯社引述郭良說,雖然這方案有助於反映互聯網的文字與文化多元,但是對於好些用戶而言,以拉丁字母輸入網址遠比用中文字來得方便。

中國互聯網業內人士也說,互聯網名稱與數字地址分配機構考慮用非拉丁文作域名的一個重要考慮可能是拉丁文域名數量有限,使用非拉丁語域名,擴大了域名使用數量。

另外他們還認為,對中文互聯網用戶來說,他們普遍使用拼音系統(拉丁化的中文),而且已經能夠使用拉丁語系統的鍵盤,另外使用拉丁文域名的做法已經存在了幾十年,已經為人所習慣。

互聯網域名需要簡單、易記,對用戶來說主要滿足符號功能,因此對中文互聯網用戶來說,中文域名不見得比拉丁域名更好記和識別。

網絡「自治」

1969年互聯網問世之時,原本只是美國數家大學之間的一連串實驗,直到1990年代才衝出學術研究範疇,開始進入普羅大眾的生活。

互聯網的早期發展主要依靠美國政府資助。華府在1998年建立非牟利的ICANN組織來管理互聯網發展。

經過各方多年的批評,美國政府終於在今年9月放寬對ICANN的管制。雙方簽訂了新的協議,讓ICANN享有自主權。

這份約章自10月1日起生效。ICANN組織自此以後將接受「互聯網社群」的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