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气候会议中国副团长

  • 沈平
  • BBC中文網記者 發自哥本哈根氣候大會現場
于慶泰
圖像加註文字,

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中方特別談判代表于慶泰。新華社資料圖片

哥本哈根氣候會議已經進入第三天,各國政府正在展開緊張的談判。中方代表團副團長、外交部氣候變化談判特別代表于慶泰在會場接受了BBC中文網記者專訪。

記者首先問他目前為止有沒有看到達成協議的希望,他表示:「希望還是有的……中國代表團帶著希望而來,也願意作出積極的貢獻。」

不過于慶泰補充說:「有希望並不會自動轉換為積極的成果,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依然存在嚴重的分歧,大家應該尋求共識。」

他指出,現在的問題是「有些國家,透過種種手段否認或者改寫這種共識。」

記者問是不是指美國,于慶泰說這是「發達國家帶有普遍性的問題」。

談到中國是否也應該負上一定的責任,于慶泰表示,「中國在談判中一直發揮著積極和有建設性的工作。」

他認為,發展中國家的責任就是「維護公約的有關原則,和巴厘路線圖的有關規定」

於大使強調,「共同但有區別」的原則至關重要,如果要否定它、重新解讀或修訂,唯一的結果就是破壞國際合作。

「別有用心」

中國政府在氣候峰會前提出了單位GDP碳排放減少40%的目標。但是一些西方輿論和官員認為,按照中國目前的發展模式,即使中國政府不作出這些承諾,也是可以達到上述指標。

對此于慶泰強烈駁斥,認為這個說法「對中國非常不公平,是帶有極大的偏見和別有用心的。「

他指出,中國政府宣佈的一系列措施,代表了中國經過艱苦的努力,覺得能夠實現的一個目標,難度其實很大。

「估計這些政府官員和學者不會以同樣的標凖衡量歐盟的做法,但是卻歪曲了中國政府作出的承諾。」

另一方面,應該由誰出資協助發展中國家減排,也是這次哥本哈根會議另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

目前,歐盟和日本都已經承諾會提供相當一部分資金,但還不清楚美國願意在財政援助上作出多少貢獻。

重申立場

于慶泰認為,美國作為主要的碳排放國,在這方面應該與歐盟和日本等發達國家採取有「可比性」的行動。

他強調,「問題製造者向受害者作出的補償,並不是一種慈善行為。」 然而迄今為止,發達國家基本上沒有落實應該承擔的義務和責任。

記者問他,在批評發達國家的同時,中國能夠作出什麼貢獻,他回答說:「中國願意在南南合作的框架下,幫助一些最不發達、最脆弱的國家,應對氣候變化。

談到中方對這次會議的期望,他說:「發達國家必須率先減排,必須對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上的支持。」

記者他,假如發達國家不願意作出讓步,中方是否願意作出妥協,以期能夠在12月18日達成協議。

他回答說:「如果(發達國家)堅持極端立場,單方面讓其他人作讓步,這是對氣候會議,對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的事業,是一種極端不負責任的態度,希望這種可能性不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