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仍努力达成气候变化协议

希拉里·克林頓
圖像加註文字,

希拉里·克林頓在氣候峰會上發言

正當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即將閉幕之際,法國總統薩爾科奇說,如果會議不能就阻止全球氣候變暖達成一項全面協議,將會產生嚴重的後果。

薩爾科齊敦促歐盟、美國以及中國都作出進一步的讓步,以確保取得限制氣候變暖的實用協議。

一些國家領導人已經對會談能夠取得任何實質成果不再抱有任何希望。

出席會議的中國總理溫家寶與巴西總統盧拉會面時說,中國和巴西都是發展中大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上有廣泛共識。兩國堅定地同其它廣大發展中國家一起,維護共同利益。

中方在大會即將結束前暗示,願意提供減少排放溫室氣體的行動詳情。

中國讓步

中國副外長何亞非說,中方凖備在不侵犯主權的情況下,願意開展對話及合作。

目前的談判障礙集中在發達國家資助發展中國家以及核查中國自主減排行動問題上。

美國表示將協助籌集一千億美元幫助窮國對應氣候變化。但是美國堅持在減排問題上必須能夠核實,而中國則不同意這個做法。

圖像加註文字,

何亞非表示中國願意開展對話與合作。

出席哥本哈根氣候峰會的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周四(17日)表示,華盛頓將承諾在2020年之前每年籌集一千億美元來幫助發展中國家應付氣候變化。但前提是大會必須達成一項美國認為公平合理的協議。

有跡象顯示,哥本哈根氣候變化談判出現混亂。有報道稱,由於受到發展中國家的批評,現在看來主辦國丹麥很難向大會提交一項協議草案。

丹麥首相拉斯穆森說,與會各國仍在繼續討論,爭取達致一項協議。

希拉里·克林頓在一次新聞發佈會上說,我們拉裏哥本哈根是凖備採取必要步驟,達成一行全面的和可行的新協議。

貧富分歧

來自富裕國家的長期援助是發展中國家的一個關鍵要求,尤其是那些面臨海平面上升威脅而又沒有能力抗擊氣候變化的小國。

在艱巨的談判中,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發展中國家一直反對美國和其他國家提出的堅持對所有國家的減排措施進行監督、報道和確認的要求。

希拉里·克林頓還不點名地批評中國。她說,「很難想像,對美國來說,我們做出像我剛剛宣佈的司法或財政承諾的同時,第二大溫室氣體排放國在減排問題上卻缺乏透明度。」

她說,「如果對增強透明度沒有絲毫的承諾,對我們來說那就是拆台。」

折中方案

歐盟環境特使迪馬斯表示:「無論最終的協議文本是怎樣的,它都將肯定留有進行改善的空間。」

在迪馬斯個人提出的「折中」方案中,要求全球經濟體就「2攝氏度標凖」達成一致,即在2050年以前,保證全球氣溫較工業化之前(1850年)的升幅不超過2攝氏度。令人意外的是,即使「2攝氏度標凖」目前也面臨著被打折的可能。

根據17日交由領導人會議討論的最新協議草案版本,1攝氏度和1.5攝氏度都可能成為各方最終共識的落點。

對於本次哥本哈根氣候會議取得成果的前景,西方媒體認為,會議成果「既不會是一份僅僅表示將繼續磋商卻無實質內容的意向性文件,也不會是一份全球公約」。至於最終協議落在二者之間的何處,「那將由全球領導人通過協商合作來決定」。